Date of Award

8-29-2019

Degree Type

Thesis

Degree Name

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Discipline

Arts

Department

Cultural Studies

First Advisor

劉健芝教授

Second Advisor

梁旭明教授

Abstract

在发展主义语境下,农村常常被视为衰败和落后的地区,农村发展也多被看成由贫变富的经济化过程,尤其依赖对各种“生态资源”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人被塑造成将“资源”变成“资本”的主体,同时人自身也被当成某种资源,乡村社会似乎被裹挟。而当代乡村建设运动,即使提出各种创新或可持续发展策略,亦未能轻易摆脱上述发展逻辑,常常使运动自身陷入困境。

本研究以山西“蒲韩社区”为主要案例,借助Felix Guattari关于三生态(the three ecologies)的视野,尝试指出,思考当下中国乡村的发展问题,须跳出一般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论述,以及以人为中心、理性主义的主体形而上学,引入生态哲学(ecosophy)思想,在更宏观的人类生存视野下开展主体性(subjectivity)生产领域的研究,尤其要重视无意识(unconscious)的层面,重新把握构成主体性的各种力量,在乡村社区的自我组织和生产中寻求不一样的应对危机的出路。

本文探索了“蒲韩社区”如何致力于生产去辖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主体性,脱离同质化的辖域和个人主义的束缚,让农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重新构建集体实践活动,通过再独特化(resingularization)应对生态和生计危机。在当前的生态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主导的危机面前,农民群体既不完全是被压抑和被动,也不具有充分的自主创新空间;农村社区/集体作为一个组合体(assemblage),是在各种构件(components)关系变化中持续生成的,大气候有各种限制和辖域,自我组织的集体具有潜存(virtual)的抗衡空间,在压抑和抗衡的相互斗争中持续生产出不同的主体性。

本文认为,当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应该以主体性的生产作为突破点,克服宏大论述,在农民具体生活的领域重新把握各种潜存关系和力量,让农民可以在重新构建集体实践活动中走向再独特化的生存之路。

Keywords

乡村建设, 三生态, 主体性, 欲望生产, 无意识, 独特化, 去辖域化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Recommended Citation

严晓辉 (2019)。当代中国农村生态丶生计的文化批判 : 以山西"蒲韩社区" 为例 (博士论文,香港岭南大学)。检自 https://commons.ln.edu.hk/otd/49/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