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孚

羅孚

Files

Link to Full Text

Download Full Text

Download 著作目錄 (196 KB)

Download 著作評論 (228 KB)

Event Title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Biography (作家小傳)

原名羅承勳,另有筆名絲韋、柳蘇、辛文芷、吳令湄、文絲、石髮、史復、封建餘等。 一九二一年出生,廣西桂林人。 早年投身新聞工作。一九四一年春天加入剛創刊的桂林《大公報》,從練習生做起。翌年,桂林《大公晚報》創刊,負責編晚報副刊《小公園》,至一九四四年日軍逼境晚報停刊。 一九四四年湘桂大撤退,羅孚到了重慶,參加重慶《大公晚報》的復刊工作,仍主編《小公園》副刊。 一九四七年與友人合辦《新生代》周刊。 一九四八年來港,參加香港《大公報》的復刊工作,先後編過副刊《大公園》、《文藝》周刊等。 一九五○年《新晚報》創刊,羅孚參加創刊工作,並編要聞及副刊,最後任總編輯至一九八二年。期間仍兼《大公報》的工作。 六十年代上半期,兼編過香港《文匯報‧文藝》周刊。六十年代中期與友人合編《海光文藝月刊》。 一九八二年起居於北京。 羅孚年青時代開始寫作,從事新聞工作逾四十年,期間寫作不輟。他在重慶時曾替宋雲彬主編的《民主》周刊用筆名絲韋寫三言兩語式的雜文,亦曾在《新生代》周刊上撰寫專欄《周末雜感》,在自己編的副上撰寫專欄《無花的薔薇》、《太平人語》等〈《太平人語》於一九四六年結集出版〉。退休後,至今還有散文、雜感見於本地及海外報刊上。

Summary (短片摘要)

羅孚本來是從事新聞工作,與文學結緣於桂林。1941-42年間大公報創辦,他在桂林的辦事處幫忙,也為副刊寫點稿;當時副刊用的稿大多來自桂林當地,但也收香港來的稿。羅孚是這時開始對文學產生了興趣,之後他接了工作,也兼編《大公晚報》的〈小公園〉,認識了不少作家,國內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有投稿,自己也寫些散文。抗戰期間,大約44年,他不少朋友都到了重慶,自發地辦了《新生代》,除了時事、政治外,也有文藝,這本雜誌在勝利後仍出版了幾年。1948年,有謠言說《大公報》收了蔣介石的錢,報社知道羅孚在香港的關係好,派他到香港「做些工作」。他到了香港,為報紙辦了副刊,自己找些南來的作家供稿,有些香港本土作家也有投稿,例如舒巷城,他寫得很好。60年代,國 內在香港的人找羅孚辦一本文學雜誌,希望可以發到台灣的,這本就是《海光文藝》,雜誌分三部份:新聞、電影和文學;這雜誌的原意是統戰的,爭取一些和左派人士少往來的作家,由組織,主要是宣傳部的人支持;當時很自由,羅孚要找誰寫,怎樣辦都可以,他找很多右派的朋友幫忙,有些願意,當然也有些拒絕,銷量不太好。「文革」期間,他在《新晚報》工作,副刊改為綜合性的,文學作品減少,他記得的只有寫《金陵春夢》的唐人。還有也在報社工作的梁羽生和金庸,羅孚記 不清是《文》、《大》、《新》那一份,找他們寫些連載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家都沒想到後來如此受歡迎,當時只想吸引讀者。本來要再辦一個文學雜誌,上面已經批准,羅孚提議找舒巷城編,但他沒興趣,拖下來就沒有再跟進,終於胎死腹中。「開放」後,82-93年羅孚要留在北京,到93年才能回到香港,又再寫專欄 文字,也寫些散文。他覺得文學應該有目的,自己最初時以為文學要為社會服務,後來才明白要反映人生。他一直都寫散文雜文,也想過寫小說,但最終沒有寫。羅孚肯定香港是有文學的,也有很多好的作家,不說梁羽生、金庸,舒巷城、張君默等都很好,張寫過文匯副刊,還有三蘇也很好。跟國內、台灣比較,香港文學的天地或許較小,但不表示不會產生重要的作家,看劉以鬯就是。

Running Time (片長)

13 min 22 sec

Language (語言)

Putonghua

Streaming Media

Date (日期)

7-17-2002

Disciplines

Oral History

Recommended Citation

羅孚、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2002,7月17日)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 羅孚 [視頻]。 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oh_cca/24

羅孚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