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孚" by Centre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Lingnan University
 
羅孚

羅孚

Files

Link to Full Text

Download Full Text

Download 著作目錄 (196 KB)

Download 著作評論 (228 KB)

Event Title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Biography (作家小傳)

原名羅承勳,另有筆名絲韋、柳蘇、辛文芷、吳令湄、文絲、石髮、史復、封建餘等。 一九二一年出生,廣西桂林人。 早年投身新聞工作。一九四一年春天加入剛創刊的桂林《大公報》,從練習生做起。翌年,桂林《大公晚報》創刊,負責編晚報副刊《小公園》,至一九四四年日軍逼境晚報停刊。 一九四四年湘桂大撤退,羅孚到了重慶,參加重慶《大公晚報》的復刊工作,仍主編《小公園》副刊。 一九四七年與友人合辦《新生代》周刊。 一九四八年來港,參加香港《大公報》的復刊工作,先後編過副刊《大公園》、《文藝》周刊等。 一九五○年《新晚報》創刊,羅孚參加創刊工作,並編要聞及副刊,最後任總編輯至一九八二年。期間仍兼《大公報》的工作。 六十年代上半期,兼編過香港《文匯報‧文藝》周刊。六十年代中期與友人合編《海光文藝月刊》。 一九八二年起居於北京。 羅孚年青時代開始寫作,從事新聞工作逾四十年,期間寫作不輟。他在重慶時曾替宋雲彬主編的《民主》周刊用筆名絲韋寫三言兩語式的雜文,亦曾在《新生代》周刊上撰寫專欄《周末雜感》,在自己編的副上撰寫專欄《無花的薔薇》、《太平人語》等〈《太平人語》於一九四六年結集出版〉。退休後,至今還有散文、雜感見於本地及海外報刊上。

Summary (短片摘要)

羅孚本來是從事新聞工作,與文學結緣於桂林。1941-42年間大公報創辦,他在桂林的辦事處幫忙,也為副刊寫點稿;當時副刊用的稿大多來自桂林當地,但也收香港來的稿。羅孚是這時開始對文學產生了興趣,之後他接了工作,也兼編《大公晚報》的〈小公園〉,認識了不少作家,國內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有投稿,自己也寫些散文。抗戰期間,大約44年,他不少朋友都到了重慶,自發地辦了《新生代》,除了時事、政治外,也有文藝,這本雜誌在勝利後仍出版了幾年。1948年,有謠言說《大公報》收了蔣介石的錢,報社知道羅孚在香港的關係好,派他到香港「做些工作」。他到了香港,為報紙辦了副刊,自己找些南來的作家供稿,有些香港本土作家也有投稿,例如舒巷城,他寫得很好。60年代,國 內在香港的人找羅孚辦一本文學雜誌,希望可以發到台灣的,這本就是《海光文藝》,雜誌分三部份:新聞、電影和文學;這雜誌的原意是統戰的,爭取一些和左派人士少往來的作家,由組織,主要是宣傳部的人支持;當時很自由,羅孚要找誰寫,怎樣辦都可以,他找很多右派的朋友幫忙,有些願意,當然也有些拒絕,銷量不太好。「文革」期間,他在《新晚報》工作,副刊改為綜合性的,文學作品減少,他記得的只有寫《金陵春夢》的唐人。還有也在報社工作的梁羽生和金庸,羅孚記 不清是《文》、《大》、《新》那一份,找他們寫些連載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家都沒想到後來如此受歡迎,當時只想吸引讀者。本來要再辦一個文學雜誌,上面已經批准,羅孚提議找舒巷城編,但他沒興趣,拖下來就沒有再跟進,終於胎死腹中。「開放」後,82-93年羅孚要留在北京,到93年才能回到香港,又再寫專欄 文字,也寫些散文。他覺得文學應該有目的,自己最初時以為文學要為社會服務,後來才明白要反映人生。他一直都寫散文雜文,也想過寫小說,但最終沒有寫。羅孚肯定香港是有文學的,也有很多好的作家,不說梁羽生、金庸,舒巷城、張君默等都很好,張寫過文匯副刊,還有三蘇也很好。跟國內、台灣比較,香港文學的天地或許較小,但不表示不會產生重要的作家,看劉以鬯就是。

Running Time (片長)

13 min 22 sec

Language (語言)

Putonghua

Streaming Media

Date (日期)

7-17-2002

Disciplines

Oral History

Recommended Citation

羅孚、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2002,7月17日)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 羅孚 [視頻]。 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oh_cca/24

羅孚

Plum Print visual indicator of research metrics
PlumX Metrics
  • Usage
    • Abstract Views: 718
    • Downloads: 70
  • Mentions
    • References: 2
see details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