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彬" by Centre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Lingnan University
 
黃國彬

黃國彬

Files

Link to Full Text

Download Full Text

Download 著作目錄 (287 KB)

Download 翻譯目錄 (136 KB)

Download 著作評論 (560 KB)

Event Title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Biography (作家小傳)

一九四六年生於香港, 原籍廣東新興。 一九七一年畢業於香港大學英文系;一九七六年於該校取得碩士學位;一九九二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曾在意大利翡冷翠大學進修意大利文及研究但丁。 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香港大學英文與比較文學系及加拿大約克大學語言文學系,曾任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兼主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 作品經常在香港、台灣及北美洲的報章、雜誌發表。詩作《聽陳蕾士的琴箏》自一九九一年起列入香港中學會考中國語文科課程。已出版的詩集、散文集、評論集和翻譯有二十多種。

Summary (短片摘要)

詩人黃國彬早在初中時期已對寫作有濃厚興趣,中一的時候把入散文投到《華僑日報》學生園地發表,後來又在學校參加秋風社文社,以筆名「清風」(後來他也用 過「舒文」、「凝影」的筆名)寫散文。他到中學後期才開始寫詩,到了大學,寫作的經驗就更多了。黃國彬與幾位港大的同學、朋友陸健鴻、郭懿言、譚福基、胡國賢(羈魂)、胡燕青、王偉明一起創辦了文藝雜誌《詩風》(1972)。《詩風》的宗旨是吸收現代詩、古典詩的所長,把兩者兼收并蓄,同時又有詩評。開始 時僅一張報紙形式,舊詩與新詩同樣刊登,而且也做一些古典詩的評論和專號,像李白、杜甫、陶淵明、詩經、屈原的專號。作為《詩風》的編輯,黃國彬不僅要集稿、寫稿,當詩評不夠時還要寫評論,但他也藉此機會認真重讀了不少古典詩。他認為好的詩,在技巧、內容方面不受時空地域的限制,而新詩的歷史與古詩相比起 來實在太短,他個人來說,由七○年代到八○年代的創作中,從古典詩吸收的東西遠遠多於從現代詩和西洋詩所吸收到的。《詩風》的理想是涉獵中外古今的詩作, 在現代詩方面,盡量為當時得到諾貝爾獎的詩人出專號。《詩風》一百期時,還辦了「世界現代詩緒」專號,翻譯了英、法、德、希臘、波蘭不少詩人的作品。黃國彬以「慘淡經營」來形容《詩風》的發行,每期只有幾百份,靠各人自掏腰包維持,但大家充滿幹勁,經濟條件也容許,充滿樂趣。《詩風》結束後,各人還相繼辦過《詩雙月刊》和《小詩散文》兩份刊物。 對於自己的詩,黃國彬認為早期的詩較著跡,語言有些受「五四」文學的影響,題材也有選擇性。而後來的詩由於吸收了古典詩和西洋詩的技巧,則比較含蓄,題材較廣,而詩不再雕琢一兩個意象,而是追求整篇的詩意飽滿。古典詩的凝練、意境、題材、佛家的思想與技巧、西方的神話等,都是他詩中吸收運用的多面。

Running Time (片長)

20 min 31 sec

Language (語言)

Cantonese

Streaming Media

Date (日期)

5-14-2002

Disciplines

Oral History

Recommended Citation

黃國彬、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2002,5月14日)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 黃國彬 [視頻]。 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oh_cca/23

黃國彬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