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of Award

8-11-2016

Degree Type

Thesis

Degree Name

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Department

Cultural Studies

First Advisor

許寶強教授

Second Advisor

陳清僑教授

Abstract

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成长和转变的叙事研究。本研究的问题意识是:一方面,1990 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市场化,青年文化呈现出去政治化、物质主义、“小时代”的窄化的走向。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希望进入“体制”,以求得社会认可、物质有保障之生活。但另一方面,1990 年代以来亦是中国民间非政府组织(NGO)迅速发展的时期,一小部分青年人选择在NGO 工作。然而,NGO 长期以来面临着公众的不理解、政府一定程度的漠视甚至猜测以及物质上的低回报。本研究正是希望进入NGO 工作者的生命故事,理解他们为何逆社会窄化的价值之流、选择在NGO 工作,形成了怎样的文化以及如何形成这一文化。另一方面,本研究亦希望向组织内部回观以批判性地分析NGO 携带的意识形态、操演等如何对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不经意的影响,以期改造其身处之社会脉络。

因此,本研究试图回答的研究问题是:在1980 年代以来的社会脉络之下,“80 后”NGO 工作者如何与发展主义和“小时代”的青年文化、以及NGO 内部的文化与操作进行协商?形成了怎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本研究通过叙事研究方法,深入理解10 位NGO 工作者的生命故事和日常实践。采取Dorothy Holland 等(1998)的形意世界(figured worlds)理论视角,本研究认为:一方面,NGO 工作者在参与NGO 的过程中增进了自我认识和成长,对社会发展有更深的理解和反思,并且形成一定的介入社会和公共生活的行动。另一方面,NGO 的操作中,可能带有缩窄批判思考和开放的学习多种思想资源的空间,缺乏对社会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案的深入分析与公开论述,习惯性地以“主流”/“另类”二元简化的分析视角,这无益于NGO 工作者的成长,也可能阻碍NGO 对于社会和人的改造的工作。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omments

Per author's instruction, fulltext access embargoed until November 23, 2018.

Recommended Citation

孙国嫄 (2016)。在不明不暗的虚妄中寻找青春 : 当代中国“80 后”非政府组织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行为转变研究。(博士論文,香港嶺南大學)。檢自http://commons.ln.edu.hk/cs_etd/29/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