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of Award
8-11-2016
Degree Type
Thesis
Degree Name
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Department
Cultural Studies
First Advisor
許寶強教授
Second Advisor
陳清僑教授
Abstract
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成长和转变的叙事研究。本研究的问题意识是:一方面,1990 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市场化,青年文化呈现出去政治化、物质主义、“小时代”的窄化的走向。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希望进入“体制”,以求得社会认可、物质有保障之生活。但另一方面,1990 年代以来亦是中国民间非政府组织(NGO)迅速发展的时期,一小部分青年人选择在NGO 工作。然而,NGO 长期以来面临着公众的不理解、政府一定程度的漠视甚至猜测以及物质上的低回报。本研究正是希望进入NGO 工作者的生命故事,理解他们为何逆社会窄化的价值之流、选择在NGO 工作,形成了怎样的文化以及如何形成这一文化。另一方面,本研究亦希望向组织内部回观以批判性地分析NGO 携带的意识形态、操演等如何对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不经意的影响,以期改造其身处之社会脉络。
因此,本研究试图回答的研究问题是:在1980 年代以来的社会脉络之下,“80 后”NGO 工作者如何与发展主义和“小时代”的青年文化、以及NGO 内部的文化与操作进行协商?形成了怎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本研究通过叙事研究方法,深入理解10 位NGO 工作者的生命故事和日常实践。采取Dorothy Holland 等(1998)的形意世界(figured worlds)理论视角,本研究认为:一方面,NGO 工作者在参与NGO 的过程中增进了自我认识和成长,对社会发展有更深的理解和反思,并且形成一定的介入社会和公共生活的行动。另一方面,NGO 的操作中,可能带有缩窄批判思考和开放的学习多种思想资源的空间,缺乏对社会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案的深入分析与公开论述,习惯性地以“主流”/“另类”二元简化的分析视角,这无益于NGO 工作者的成长,也可能阻碍NGO 对于社会和人的改造的工作。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opyright
The copyright of this thesis is owned by its autho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thesis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Recommended Citation
孙国嫄 (2016)。在不明不暗的虚妄中寻找青春 : 当代中国“80 后”非政府组织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行为转变研究。(博士論文,香港嶺南大學)。檢自http://commons.ln.edu.hk/cs_etd/29/
Comments
Per author's instruction, fulltext access embargoed until November 23,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