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Date of Award
2015
Article Type
現代文學
Degree Type
UG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Chinese
First Advisor
黃淑嫻老師
Abstract
香港「戰後嬰兒」經歷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示威、1967年暴動,眼見當時市民生活質素追不上發展速度,開始對殖民地政府提出不滿,成為「躁動的一代」。六十年代的反叛在七十年代則發展為「對抗的一代」。當六十年代的年青人逐漸成為主導的消費者,他們的本土意識隨之走進主流,為他們服務的流行文化產品亦愈多回應社會狀況,延續「對抗性」的自覺。
於六十至七十年代紅極一時的依達,其作品多次被改編為電影,反映當時香港流行文學與電影之緊密互動。他亦是香港都市言情小說的先驅,作品風格陰柔細膩,善寫都市男女的愛情,後期更以另一筆名「韋韋」專寫奇情小說,進一步探索香港六十至七十年代日漸開放的社會裡的情與慾,意識大膽。然而,由於依達作品乃是流行文學,雖極富參考價值,學界仍少有對其作深入探討。
有見及此,本文將以性別及性向為切入點,剖析依達(及韋韋)在六十至七十年代出版及改編的三部小說與電影──《藍色酒店》(1966年出版,1968年改編)、《舞衣》(1971年出版,1974年改編)和《面具》(1972年出版,1974年改編),思考依達當時作品中的性別問題。本文第一章導論介紹依達及其小說的時代意義,第二章簡介依達,第三章則討論六十至七十年代改編依達小說的影壇狀況,釐清當時文本外之因素。由第四章開始,本文將緊扣上文,轉入作品內分析原著與電影中「相同的男女、不同的命運」,連同第五章「凝視男女的不同方式」,歸納出電影因受業界環境所限而「修正」的性別觀。第六章則探討依達原著與電影中被受同情的「同性情愫」,了解當時作者及香港對同性關係愈見開明的態度。
本文用作家專題之方法,以「六十至七十年代的香港」為橫,以「性別」為縱,借助依達三部小說與改編電影所呈現之不同性別觀,旨在發掘六十至七十年代依達對性別前衛的態度,折射一面香港風景。
Recommended Citation
陳雅樂 (2015)。依達小說及電影中的性別。輯於嶺南大學中文系 (編),《考功集2014-2015 : 畢業論文選粹》 (頁293-324)。香港 : 嶺南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