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Date of Award
2000
Degree Type
UG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Chinese
First Advisor
陳炳良教授
Abstract
悲劇 (Tragedy),本來是古希臘戲劇類型的一種。但隨著各種文體的不斷發展,悲劇已不再局限於戲劇的領域,而成為共具有審美價值的悲劇,也就是說即使詩歌、小說、繪畫、雕塑等只要其情節內涵或主題思想具有悲劇的元素,均可視為悲劇作品。多臣(D. M. Dodson) 曾說:「悲劇超越文學之類型與形式,因為它具備獨有的哲學性內容,而這些內容,可以用任何具備情節的文體如戲劇、小說、甚至敘事詩來表達。」1 所以,本論文將會用「悲劇」來討論果戈里的兩篇小說。
果戈里(Nikolay Vasilevich Gogol, 1809-1852) 2 是十九世紀俄國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他在俄國危機重重的時代成長,並懷著滿腔熱情,充滿幻想地走進理想中的首都彼得堡。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使他大為失望。他在寄給母親的信中說:「彼得堡並不如我所想像般,我把它想像得過份美麗堂皇了,過去人們說有關它的傳說都是假的。」3 他認為俄國正處於一個「病入膏育的不健康時代」,「處處亂七八糟」、「一切都不可靠」。4 他在小說〈涅夫斯基大街〉中曾這樣說:
最奇怪的是涅斯夫基大街上所發生的事情,千萬別去相信這條涅夫斯基大街啊!當我走過這條街的時候,我總會把斗薘裹得更緊些,盡量不去看見迎面所遇到的東西。一切都是欺騙,一切都是幻影,一切都是表面上我們所看到的樣子不同! ......涅夫斯基大街老是在撒謊。(頁61-62) 5
涅夫斯基大街是彼得堡一條重要的街道,它用美麗繁華的外殼來遮掩骯髒腐朽的內核。果戈里對此大街的描寫,正真實地反映山當時俄國社會表裡不一的虛假面貌。在揭開這個假具後,果戈里開始以現實生活的小人物為題材,並為他們作了各種特寫,把他們的窮困生活、悲慘的遭遇、痛苦的掙扎細緻地描繪山來。
〈狂人日記〉和〈外套〉就分別描寫了兩個地位低微的九品官的命運。〈狂人日記〉講述主人公波普里西金 (以下稱他為狂人) 每天在部裡為部長削鵝毛筆,收入微薄,四十來歲,還沒有能力娶妻。後來戀上了部長的千金莎菲,卻受到上司的嚴厲斥責。後因壓抑過度而發了瘋。瘋狂後,更把自己幻想成西班牙皇帝,對部裡的人胡言亂語,最後被關進瘋人院,受盡種種折磨。而〈外套〉則講述主人公阿加基忠於自己的工作,但卻經常被人欺負,受盡上級冷酷的對待,而且還過著十分貧窮的生活。他歷盡千辛萬苦地儲蓄,做一件聊以過冬的新外套,卻在製成的第一天被人搶去。向警察局長和有力人士求助,反遭侮辱和斥責。最後,在絕望中一命嗚呼!後來,阿加基的鬼魂出現,要尋固自己被搶去的外套,到他搶走有力人士的外套後,使再沒有被鬼魂搶外套的事件發生。
這兩個悲劇不同於古典悲劇。古典悲劇中的主角都是一些英雄人物,他們對於苦難都有自覺的抗爭意識,面對無法抵抗的力量時,明知自己必然會打敗,甚至因此而犧牲性命,但仍與惡勢力鬥爭到底,表現出一種豪邁、悲壯、威武的崇高美。6 而波普里西金和阿加基都只是一些「不為任何人所庇護的,誰也不會愛惜的,誰也不會去關心的」小人物 (頁128)。在十八世紀以前,這些小人物根本不可能成為悲劇的主角,但自德國啟蒙運動家萊辛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 7 提倡「市民悲劇」以後,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和地位卑微的下層人民都得以進身悲劇主人公的行列。雖然他們對自身的悲劇命運缺乏認識,對苦難的反抗和忍受也沒有悲劇英雄那麼明顯,但他們的形象仍具有強烈的悲劇性。
以下將會先對小人物悲劇作一簡單介紹,然後再集中討論果戈里〈狂人日記〉和〈外套〉的悲劇意識,當中分別會從悲劇的衝突、悲劇人物和悲劇效果三方面加以論述。
Recommended Citation
陳愛芳 (2000)。狂與死論果戈里《狂人日記》和《外套》的悲劇意識。輯於《考功集(畢業論文選粹)》。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