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曦" by Centre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Lingnan University
 
陳若曦

陳若曦

Files

Link to Full Text

Download Full Text

Download 著作目錄 (303 KB)

Download 著作評論 (1.2 MB)

Event Title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Biography (作家小傳)

陳若曦,本名陳秀美。1938年出生,籍貫台北市。 就讀臺大外文系期間,便以寫稿維生,為「現代文學」創辦人和編輯之一。臺大畢業後赴美留學,進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獲碩士學位。文革期間曾回歸大陸,居住七年,後離開大陸,赴加拿大定居,任銀行職員。離開大陸後,以大陸經驗為背景的作品,使他成為受矚目的作家。民68年應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中心」之聘,移居美國,任該中心主任,後任舊金山遠東時報顧問和總編輯、柏克萊加州大學東方語言系客座講師。曾創組「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當選首任會長,香港「星期天周刊」編輯,台北何創時書法基金會顧問,中央大學駐校作家,現任中央大學和慈濟醫學院兼任講師。曾獲中山文學獎、聯合報特別小說獎、吳三連文學獎、美國圖書館學會1978年書卷獎、吳濁流文學獎、福州中篇小說選刊榮譽獎。 她早年曾在《現代文學》發表小說作品,自七○年代離開大陸後,便寫了一系列反映「文化大革命」的長短篇小說,其中以《尹縣長》最為著名。她一向堅持寫實主 義風格,主張「言之有物」,不論從早期的鄉土題材,或是中期以大陸生活經驗為背景,以及八○年代以後描寫美國華人社會的作品,她始終保持一貫的「絕不無病呻吟」的寫作理念。

Summary (短片摘要)

陳若曦從小就對寫作有興趣,進入大學後,所寫的小說發表在夏濟安先生所編的《文學雜誌》上。陳若 曦認為對她寫作影響最大的是環境。首先是大學的環境,她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像白先勇、李歐梵、王文興等合辦「南北社」,後來主編《現代文學》,每人輪流寫小說,她笑說作品有部分就是這樣逼出來。另一個原因是台灣的大環境,陳若曦出生於日治時代剛結束後,當時人民的民族情緒很強,她也很受影響。另外,陳若曦的父輩都是木匠,她從小接觸低下的勞動階層,她很同情勞動人民,這些也是她日後回中國大陸的原因之一。對於文學的看法,陳若曦相信文以載道,但也不排斥為文學而文學的看法。她認為文學應該使讀者得益,得到啟發,進入一個開闊的世界。 大學畢業後,陳若曦到美國留學,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受越戰影響,社會上追求思想的解放與自由,左派思想影響很大。陳若曦受左派想思的影響,畢業後與丈夫直接回到中國大陸。當時正值文革,她被分發到南京教書,也被下放到蘇北勞動。在大陸七年,除了一篇沒被採用的大字報,她不曾寫過一篇文章。一九七三年,她移居香港。她說不喜歡中國意識不強而又十分商業化的香港社會,在等待移民溫哥華的最後三個月裡,她接受約稿,寫了〈尹縣長〉。移民後,她繼續寫回憶文革的小說。八十年代初她到美國,感受到美國華人社會、華人心態的轉變,開始寫華人在海外生活為題材的小說,《突圍》嘗試從個人的突圍寫到文化的突圍。九十年代,陳若曦重回香港,她對九七問題感興趣,也激發她再寫小說。陳若曦的主要作品有《尹縣長》、《二胡》、《城裡城外》、《歸》、《突圍》、《紙婚》、《青 藏高原的誘惑》、《貴州女人》等。

Running Time (片長)

23 min 03 sec

Language (語言)

Putonghua

Streaming Media

Date (日期)

2012

Disciplines

Oral History

Recommended Citation

陳若曦、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2012,1月1日)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 陳若曦 [視頻]。 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oh_cca/4

陳若曦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