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文化身份 : 香港一九五o年代電影的文學改編與文化磋商 = Transformative identities : literary adaptation and cultural negotiation in Hong Kong cinema of the 1950s
Organizer
Lingnan University
Event Title
Inaugural Lecture Series, 2006-2007
Document Type
Inaugural Lecture
Date
4-27-2007
Time
5:30 p.m. -- 6:30 p.m.
Venue
Ben C.M. Wong Lecture Theatre, Patrick Lee Wan Keung Academic Building
Description
梁秉鈞教授在講座中從新近研究所得的資料探討香港文化特色,並特別引用四齣五十年代的電影,包括《阿Q正傳》、《復活》、《啼笑因緣》、《紅娘》去探討當代電影如何改編五四新文學、外國文學、小說及傳統戲曲。在討論改編的同時,梁教授在講座中亦會探討中國傳統和現代的文化資源在香港社會的轉化和調整。
講座邀請了教育、傳媒及文化界人士參與,出席人數逾200人。近年中學新課程有意加入文學與電影項目,出席是次講座的老師和學生人數眾多。講座讓他們能跨越不同的文化藝術範疇,透過有關五十年代電影發展的講題和討論,加深認識和了解本土的文化遺產及發展。
梁教授在講座中指過去對香港文化的討論,往往有兩種常見的誤解:(一)從西方當代角度看,以為八、九零年代才有香港文化,而香港文化就是後現代文化,與中國文化關係淡薄;(二)從民族主義的角度討論香港文化,以為香港在回歸前是殖民地,沒有傳統文化,過去的文化不值一談,要重新灌輸中國文化的知識。梁教授指這兩種看法都是不尊重歷史的看法,也會令教育和文化政策出現偏差。
梁教授在講座上從嶺大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新近出版的研究成果(例如《香港文學電影編目》)種種資料探討香港文化特色,認為新整理出來的編目會改變我們對香港電影的看法。與大家印象相反,香港電影從始創到2000年其實有超過一千齣是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尤以五、六零年代為甚。梁教授認為細探五O年代以來的文學與電影,有助我們認識香港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香港文化形成的面貌。
五零年代的電影既有改編魯迅、巴金、茅盾等中國大陸主流作家,亦有改編沈從文、張愛玲等當日不受重視的作家。當國內減少對西洋文學譯介後,香港仍繼續改編托爾斯泰、莫泊桑及狄更斯;在國內批判傳統文化乃才子佳人的戲曲後,仍有改編傳統劇目、鴛鴦蝴蝶小說、通俗文學。在改編的過程中,其實亦是不同時空、不同意識形態的對話。改編的問題,不僅是忠於原著,也不是隨意發揮,是兩種媒介的對話、文化的磋商。梁教授借當代的改編理論,既談電影與不同文本的關係,也談香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係,看香港如何改編種種文化、改編身份。
Language
Cantonese
Recommended Citation
梁秉鈞 (2007,4月27日)。「改編」文化身份 : 香港一九五o年代電影的文學改編與文化磋商 = Transformative identities: Literary adaptation and cultural negotiation in Hong Kong cinema of the 1950s [視頻]。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videos/344
Additional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