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觸覺和內在感思 : 李清照描寫愁情的立體感

Document Type

Book chapter

Source Publication

文學評論叢刊(第8卷第2期)

Publication Date

12-1-2005

First Page

287

Last Page

305

Publisher

南京大學出版社

Abstract

自古詩人皆寫愁。要把哀愁寫得深刻感人,藝術上並不容易。在文筆的收放之間言過其實,固然可以造成反效果;“眾人皆醉我獨醒”地反复尤人揚己,亦不免自打折扣。感受和筆觸的深度不足或者過分理性刻畫,形重於神,會令情境變成藝術平面;不斷怨天自憐,亦會削弱藝術感染力。在言不盡意的前提下,詩歌特別著重意在言外的精煉表達,因此往往是文繁氣薄,詞短意長,調重境滯,語淡情深。

論者大都同意李清照詞的情思以愁為主,而予人“極是當行本色”的感覺。在直悟式的批評傳統中,這種看法幾乎不言而喻,有時反而使評論語焉不詳。本文不擬探索易安詞中愁懷的全部內蘊,而會重點討論她如何透過外在觸覺和內在感思的呈現—尤其是並置映襯式的呈現—把愁情寫得特別富藝術“立體感”:真摯、深刻、細膩、纏綿、淒婉而活現。不同文學傳統中的美學前提本末有別,中國古典詩歌以言志抒情為主,發自心靈而訴諸心靈,其藝術表達首在於情思的“真”。這個“真”屬於美學而非道德範疇:例如莊子就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漁父》);李清照的父親亦強調詩文必須以“誠著”,要“字字如肺肝出”(《宋史•李格非傳》)。兩人所指有關真實情感的藝術意義,正好體現於易安詞中。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SBN of the source publication: 7305023566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Recommended Citation

鄺龑子 (2005)。外在觸覺和內在感思 : 李清照描寫愁情的立體感。輯於周勛初、葉子銘、楊義 (主編),《文學評論叢刊(第8卷第2期)》(頁287-305)。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This document is currently not available here.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