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的可能 : 香港电影中的冷战经验与「社会主义中国」

Document Type

Book chapter

Source Publication

制造 「国民」: 1950-1970年代的日常生活与文艺实践

Publication Date

7-2011

First Page

309

Last Page

332

Publisher

上海书店出版社

Abstract

「社会主义中国」(一般指建国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这段时期,恰好是邻接着中国大陆的香港战后迅速发展的时候,但同时,也是冷战的时代。香港作为冷战时期最接近共产主义阵营的其中一个「自由世界」,固然无法摆脱冷战反共的格局,可是,若把香港跟同时期的亲美东亚各国作比较,便会发现这个小城走过非常不一样的冷战轨迹与经验。

由于香港与「社会主义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奇特关系,所以,在公共论述或普及文化中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中国」,亦非常独特、复杂与多变。它的呈现表现得非常暧昧与隐晦,也很零碎及片段化,并没有系统化及完整的论述。本文尝试以一些香港电影文本,勾划1967年后至今,「社会主义中国」在香港电影如何被知觉,以及由此而开展的想像与意义。本文把时间定在 1967 年后,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一年发生的政治动荡对香港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是开埠以来最严重的暴力冲突,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在香港最大的一次力量显示。同时,大部份论者都认为,大约在六十年代末开始,在普及文化中出现本土认同, 甚至是香港社会的强烈意识。故此,严格来说,本文想探究的是香港电影中本土意识的建构过程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如何被感知的。

Publisher Statement

Copyright © 2011 上海书店出版社.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SBN of source publication: 9787545804164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Recommended Citation

叶荫聪 (2011)。旁观者的可能 : 香港电影中的冷战经验与「社会主义中国」。辑于罗小茗 (编),《制造 「国民」 : 1950-1970年代的日常生活与文艺实践》(页309-332)。上海 : 上海书店出版社。

This document is currently not available here.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