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of Award

8-31-1997

Degree Type

Thesis

Degree Name

Master of Philosophy (MPHIL)

First Advisor

劉紹銘教授

Second Advisor

劉健芝女士

Abstract

從“五四”到今天,連續不斷出現有關白話文及歐化語法的論戰,原因不是為了解決溝通的問題,而是為了建構集體身份。1934年魯迅曾說過:“歐化文法的入侵中國白話中的大原因,並非因為好奇,乃是為了必要。” 1917年出現白話文運動、二十年代末有翻譯論戰、三十年代有大眾語運動、四十年代有民族形式討論、五十年代有語文規範運動……。每一次辯論都涉及“中國”身份的重新界定,每一次討論都牽引出文化、政治、社會的應走路向。

從這個角度看,並沒有第一或第二類人之分,有的只是對某種身份的質疑還是認同。當不談政治、不談意識形態的語言學家、翻譯家或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某種話語時,他正在生產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

本論文正是要探討這些意識形態的作用,追尋躲在歐化語法論爭背後的話語結構,揭示這些話語在形塑現代中國人身份上所起的作用。

本論文引用解構主義理論,視歐化語法是一種“兩間” (in between)文化,是本土文化受外來文化影響的語境下,語言使用者採用的語言策略。這種語言策略包含對外來語言的“挪用”與“反抗”,而不是單純模仿。在未討論歐化語法論爭的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之前,先嘗試對歐化語法百年論爭提出一個宏觀敘事的分析框架。不用說在這階段提出任何宏觀敘事必然是粗淺及帶有臨時性質的。對於一個久被遺忘、乏人問津的研究領域尤其如此。

由於歐化語法究仍處於起步或再起步階段,許多重要關節仍然存在大片空白,因此以下只是提綱挈領,旨在為下一階段的研究提供參考。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Recommended Citation

蘇耀昌 (1997)。白話文歐化論爭的回顧與評析 (碩士論文,香港嶺南學院)。檢自 https://commons.ln.edu.hk/otd/114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