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中
Files
Download Full Text
Event Title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Biography (作家小傳)
筆名李航、白廬、韋陀、李遠、馬葵生等。 一九一一年一月五日生於香港。原籍廣東新會。 曾讀英文商業專科。 一九二九年開始文學寫作,發表新詩、小說、散文。 一九三二年,在香港一家電器工廠任翻譯。 一九三三年,將美國作家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再會吧,武器》譯成中文,在報上連載。 一九三四年,創辦《詩頁》。 一九三五年,任中學教員。 一九三六年,組織香港中國文藝協會,辦《南風》。 一九三八年,在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發表詩歌、報告文學、散文。此外,曾任廣州《救亡日報》社論委員,參加廣東文化界抗敵協會,並在桂林任《中國詩壇》 雜誌編委。 廣州淪陷後,在粵北從事新聞工作。 一九三九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粵北分會常務理事,主編《文藝新地》。 一九四○年,自粵北前往桂林,在中學教書,並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工作。 一九四二年,參加抗日遠征軍,任英文秘書,到過緬甸。 一九四九年後,在教育界服務,任廣州藝專副教授。 一九五三年,任華南師範學院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 現任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傳記摘自 劉以鬯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版第 277頁
Summary (短片摘要)
李育中(1911—)是香港早年的作家、詩人,早年受上海創造社及文學研究會的新文學運動主張的影響,喜愛作家丁玲、沈從文、郁達夫的作品,詩歌方面則較受戴望舒、艾青、臧克家的影響。李育中1929年開始寫散文和詩,作品發表在《大公報》、《天南日報》、《星島日報》、《詩頁》、《今日詩 歌》、《文藝陣地》及一些文藝刊物上。他早年的散文較抒情,後來的則較多雜文,用過育中、馬葵、白廬、李遠等的筆名。他的第一篇小說發表在《南強日報》。 詩作方面,大多是社會題材而少個人抒發,不主張詩歌的格律形式,較喜愛新詩。1941年在桂林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凱旋的拱門》。
李育中熟悉三、四○年代香港的文壇活動。二○年代香港文壇的新文學運動比上海、廣州落後很多,能掌握白話文寫作的青年還不多。在青年學生心中,白話文成為 新舊的分界,代表新的思想、奮鬥的目標。據李育中回憶,1932年香港曾經發生一次論戰。當時《天南日報》副刊的四個小團體「海鷗」、「水門町」、「前哨」和 「兢兢」,其中「前哨」、「水門町」比較左傾,引起筆戰的是對普羅文學及文學的目的論爭,當時「前哨」、「水門町」主張文學為政治工具。論爭持續二個月, 并無結論。1934年,香港文壇出現了《時代風景》(張任濤主編)、《詩頁》(侶倫)、《今日詩歌》幾份文藝刊物。《時代風景》較有代表性,侶倫、劉火子、杜 格靈等都有發表作品,李育中也譯過一篇美國左派作家的文論。侶倫還編過另一份周刊《勁草》。1934年作家文人定期舉行文藝茶話,辦了一年,當時文人左右區分并不明顯,更重視個私人的交情。1937年李育中曾參與過《詩壇》的編 輯,《詩壇》在廣州創辦,輾轉遷到過香港、桂林各地,後出過回顧集《南國詩潮》。
三○年代香港較著名的詩人有柳木下、鷗外鷗和易椿年。柳木下在香港出過詩集,鷗外鷗的詩作則投到上海的文藝雜誌發表,易椿年有才華可惜早逝。另外還有李心若、陳江帆、吳風。三○年代香港詩歌發表的園地主要有《大公報》、《天南日報》副刊、戴望舒主編的《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南強日報》的副刊〈鐵塔〉 以及上述一些短期的詩刊和雜誌。
三○年代在香港影響較大的外國詩是十九世紀的英國詩,雪萊、拜倫都有譯本,還有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詩。但大部分作家、讀者主要通過上海《現代雜誌》接觸現代派的詩歌。當時文藝刊物《紅豆》(1934-1937,梁枝盤主辦)也翻譯過一些外國詩。
1937年前,香港的文壇本土的特色較強,很多作家都是土生土長。1937年後,作家由上海來港,外來的影響較大。李育中與不少上海作家例如葉靈鳳、穆時英、羅伯高(盧夢殊)都有交往。戰後至1949年,大部分作家返回大陸,本地的作家主要有侶倫和黃谷柳。到1949年後則踏入了另一個階段。李育中 則在1938年離開香港到廣州工作、教書。
Running Time (片長)
1 hour 27 min 50 sec
Language (語言)
Cantonese
Date (日期)
4-27-1998
Disciplines
Oral History
Recommended Citation
李育中、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1998,4月27日)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 李育中 [視頻]。 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oh_cc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