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Abstract

庚子之變是近代中國創傷性經驗的歷史關捩點,也引發了悲情書寫的機制。本文討論世紀之初一群在京文人的詩詞寫作,特别圍繞兩個相關的個案:對珍妃之死的回應,以及王鵬運、朱祖謀與劉福姚等篝燈酬唱而完成的兩部詞集《庚子秋詞》與《春蟄吟》。各種幽微曲折的心思,託喻性的整體風格,鑲嵌繁複的典故,共同成就了那一時期的詞學風貌。集體的唱酬進一步劃分或强化了知識群體,爲有共同文化信念的文人提供表達的機緣、情感慰藉的場域。在這類高度風格化的書寫中,女性的符號成爲其中最活躍的修辭要素。本文探討創傷、隱喻、女性身體與家國想像這些交相糾結的命題,以及托喻作爲一種古老的“詩用”行爲對於晚清士大夫階層的意義。

關鍵詞 Keywords

寓言, 創傷, 比興寄託, 有情的共同體, 庚子文學

語言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版權聲明 Copyright Statement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共享創意條款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參考書目格式 Recommended Citation

吳盛青 (2018)。落葉哀蟬曲:珍妃之死·香草美人·家國之喻。《嶺南學報》,復刊 第九輯,頁163-194。檢自 https://commons.ln.edu.hk/ljcs_new/vol9/iss1/9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