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Abstract
中古時代《漢書》地位頗高,堪與“五經”相提並論。《漢書》經典地位的確立,除了其文本自身所具有的經典特質以外,傳授和注釋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東漢中期是《漢書》學的發軔期,班固之妹班昭與馬續續補《漢書》,教授《漢書》於馬融,並爲班固《幽通賦》作注,可謂《漢書》學第一人。從東漢末年的服虔《漢書音訓》、應劭《漢書音義》到西晉時期的晉灼《漢書集注》、臣瓚《漢書集解音義》,再到唐代初年的顔師古注,《漢書》注釋經歷了由“音義”體到“集注”體、由《漢書》學南北分流到《漢書》顔注集其大成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 Keywords
《漢書》, 班固, 顔師古, 中古, 音義
語言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版權聲明 Copyright Statement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共享創意條款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參考書目格式 Recommended Citation
陳君 (2018)。中古時代的《漢書》注釋傳統。《嶺南學報》,復刊 第九輯,頁39-60。檢自 https://commons.ln.edu.hk/ljcs_new/vol9/iss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