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Abstract
西周末葉一直到漢初,自周初建立起來的禮樂文明逐漸崩壞,其間約七百餘年,國家社稷爲何没有全面瓦解?其後漢武帝提倡儒術,終使往後二千餘年的歷史持續受到禮樂文明的影響,成爲中華文化的特色。此一歷史過程,值得探討。
本文臚舉十六項西周末葉至春秋末年禮壞樂崩的事實,然後陳述當時明君、賢大夫以及儒者如何堅持理念及禮典,同時如何體察世變做出抉擇,展現正面的力量,因而使得國家社稷不致迅速土崩魚爛,進而説明反映上述理念的古禮書的性質與價值之所在。結論是:《儀禮》、《禮記》爲典範,而《春秋》及三《傳》爲正負面之教材,這使得漢武帝提倡儒術有所依據,中華之禮樂文明成爲可能。討論古代文化,捨此諸書,無法有所褒貶,而這是孔子及其後學的主要貢獻。
關鍵詞 Keywords
禮壞樂崩, 孔子, 古禮書, 《春秋》, 三《傳》
語言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版權聲明 Copyright Statement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共享創意條款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參考書目格式 Recommended Citation
葉國良 (2015)。禮壞樂崩時代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嶺南學報》,復刊 第四輯,頁1-31。檢自 https://commons.ln.edu.hk/ljcs_new/vol4/iss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