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Abstract
作爲現代學術的中國古代文史研究,是從民國時候的羅王之學開始的。現代文史之學的開拓和進展,一直是跟出土文獻的發現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胡適、顧頡剛、傅斯年、陳寅恪,民國時候的諸多大師,都非常强調新材料的發現和使用。中央研究院建立歷史語言研究所,也是以殷墟的發掘和研究爲支柱的,從此纔有了中國現代的考古學。20 世紀下半葉以來,新的發現層出不窮,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秦漢以前的早期中國社會的認識,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由於出土文獻内容的豐富性和重要性,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漩渦,把各個研究領域的優秀學者吸引過來,形成了一股浩蕩的沿流(drift),奔流成河。
這是一個學科重組的時代,很多傳統學科的邊界都已經模糊,面臨着與其它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研究者相互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顯得越來越迫切。出土文獻涉及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它本身就是一個學科開放的研究對象,尤其需要不同領域的學者之間的切磋和協作。本輯的十二篇論文,雖然只是這條大河中激起的幾朵浪花,但是它們各有自己的姿態,各有自己的衝擊力,從不同的側面,突顯了出土文獻研究的特點和現狀。
語言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版權聲明 Copyright Statement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共享創意條款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參考書目格式 Recommended Citation
徐剛 (2018)。前言。《嶺南學報》,復刊 第十輯,頁1-8。檢自 https://commons.ln.edu.hk/ljcs_new/vol10/iss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