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Type

Article

Publication Date

2009

Abstract

蠻野蒙昧的時代,原始人對於大自然所發生的各種現象,例如風吹雨打、 打雷閃電等,都是一無所知,因此,感到十分驚奇與敬畏,認為是有一種超人的力量在支配着大自然的一舉一動,原始人叫它做「神」,他們這種富於想像力的解釋就產生出神話。

可是隨着時代的邁進,文明程度的提高,神話也隨之變形。以西王母神話為例,據《山海經》描寫,西王母本來是一個豹尾、虎齒、蓬髮、戴勝,而司天 之厲及五殘的獰厲之神,有三青鳥為之取食。到《穆天子傳》,西王母與周穆王在瑤池中詩歌唱答,王母變成了一個氣象雍容的帝女了。《淮南子》裡,西王母變成了擁有長生不死的吉神;《漢武帝內傳》進一步成為了年三十許,容顏絕世的美人,以前的三青鳥也成了一群美麗的侍女,與漢武帝載歌載舞。

這種變化,正好用蕭兵在《神話學導論》的解釋:神話是「滿足著初民潛在的審美欲求。隨着文化的進步,它就情不自禁地由神聖的祭壇滑向快樂的歌場。不但語言本身能夠自我增殖,以語言為載體的『神話:幻想性口頭文學』更會自我擴張。」另外,也可以運用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神話與詩》對神話變化四大原因作出解釋。

現在試就西王母形象轉變的三個階段:神格化、人格化、仙話化加以作出分析與討論,從而也帶出神話與文學之間的關係。

Comments

全文瀏覽暫停至2017年4月30日
Fulltext Access is Restricted until 30 April 2017.

Recommended Citation

莊裕周、陳朗榮 (2009)。論西王母形象之轉變。輯於《神話與文學論文選輯 2008-2009》(頁103-121)。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chin_proj_4/4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