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of Award

9-2000

Degree Type

Thesis

Degree Name

Master of Philosophy (MPHIL)

Department

Chinese

First Advisor

馬幼垣教授

Second Advisor

陳炳良教授

Abstract

金庸武俠小說崛起於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旋即引起追讀熱潮。時至今日,它在海內外的學術界、傳播媒介依然享有巨大的號召力,秘密是甚麼呢?

金庸小說作為一種敘事文學,小說本身的敘事手法必然是很值得探討的課題。這篇論文就是從情節和人物的安排入手,研究金庸小說的敘事特色。

分析工具是俄國文學理論家普羅普(Vladimir Propp)的「童話功能」。他在《民間故事形態學》(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中,用一百個俄國童話作例子,證明俄國童話的內容儘管變化多端,但都是由三十一個功能按固定次序排列而成。此外,圍繞七組不同的功能,他又發現了七組人物。本文選取了金庸的八部長篇小說作研究對象,用普羅普的方法研究金庸小說的敘事特色。

論文分四個部分。第一章是緒論篇:先劃定研究的範圍,再探討武俠小說和童話的關係,然後概述普羅普的理論和學界對它的評價。第二章是應用篇:參照普羅普的理論,為八部小說勾勒可供比較的功能序列,並把主要的角色分成七類人物。第三章 是分析篇:分析功能的排列方式,並統計功能的出現次數,從而找出小說情節的基本結構和獨特趣味;另外,就上一章的人物分類,闡釋七種人物的異同。第四章是結論篇:最後就以上分析總結金庸小說的敘事手法,初步探討它吸引大量讀者的某些原因。

本論文希望排除個人的價值趣味和作品以外的社會因素,踏實、客觀地透視金庸小說的敘事特色,期望能成為金學研究的有機部分。

Recommended Citation

劉眞途 (2000)。 從童話功能考察金庸武俠小說的敘事特色 (碩士論文,香港嶺南大學)。檢自 http://dx.doi.org/10.14793/chi_etd.21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