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Date of Award

1996

Degree Type

UG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Chinese

Abstract

《飄》(《Gone with the Wind》) ,於1936年問世,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 的唯一著作。1939年好萊塢把此書拍攝成著名影片,瘋靡世界。中國在1940年首次發行了由傅東華先生翻譯的《飄》中文版,[1] 而好萊塢電影《Gone with the Wind》也於同年在上海上映,片名譯為《亂世佳人》,當時觀眾很多。[2] 中譯本小說自出版之後,至今流行不衰。[3] 但是由於中國學者認為小說中的思想內容有所 "偏差",故對它的評價仍未正面肯定。總其原因不外乎嫌其對當時奴隸制批判不力,缺乏歷史時代的 "正確"認識。或以中國的道德和意識形態的標準,否定赫恩嘉這個人物的塑造。[4] 美國評論界雖然對這部小說讚揚居多,後來更有續集。但在學術界,多部美國文學史並沒有提到《飄》及其作者,只有幾部稍有論及,[5] 可見這部作品的商業影響仍大於其文學史地位。

1943年上海女作家張愛時所寫的小說〈傾城之戀〉中有不少細節與《飄》吻合,如女主人公的愛情遊戲,女主人公之堅強,又有戰爭背景之撮合等。張愛玲的創作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她本人又愛看電影,所以我們也許不能排除〈傾城之戀〉的創作曾受《飄》(小說或電影) 的影響的可能性,然而約瑟夫.T.肖提醒我們 :

「借用,同源,類似不完全等於影響。」「一位作家和他的藝術作品,如果顯示出某種外來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又是他本國文學傳統和他本人的發展無法解釋的,那麼,我們可以說這位作家受到了外國文學的影響。」[6]

所以,本文暫時把〈傾城之戀〉與《飄》之巧合視為某種無意之影響。可是,在文學史地位上,〈傾城之戀〉比《飄》幸運多了。雖 然最早肯定張愛玲為天才的傳雷對〈傾城之戀〉評價不高,認為是 一個 "膚淺調情" 的故事。[7] 但之後幾十年,尤其在台灣、香港,〈傾城之戀〉飽受讚譽。近年更不斷有學者從多方面對它加以研究, 認為作品 : "道出了作者的婚姻觀","表現了她對人性弱點的嘲弄" 等,[8] 於是〈傾城之戀〉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已有定評。

1982年,香港年輕女作家鍾曉陽,創作了《停車暫借問》。最初 發表在台灣的《三三集刊》自由日報}和香港的《大姆指》月刊。作品很快在香港、台灣的文藝界引起注目。《停車暫借問》與 (傾城之戀〉也上演過話劇,可見其受讀者歡迎的程度。表面上,《停車暫借問》與以上兩本作品不太相闕,但正如鄭樹森教授指出,鍾曉陽的 "文字,人物描寫,小說選材,都有明顯張愛玲的痕跡。" 更有 "小張愛玲" 之喻。[9] 又司馬中原認為書中 "很多象徵性超過 《圍城》[10] 不論其是否誇大,學者對這部小說藝術上評價頗高, 而小說的思想內容則鮮有學者論及。

雖然三部小說的思想深度和文學史地位存在著種種不同,但卻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 1.它們共同孕育著一個廠悟的主題。2.強烈地表 現對女性自我命運的體察,並寫活了女性的形象,達到了某種典型化的高度,且有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識。3.小說中對兩性關係的描寫也 有相似點。以上是我進行比較的前提,也是平行研究的主要對象和目標。由於研究方法的限制,本文無意把三鄧小說等同,也不在藝術價值上作高低的判斷,只是把三部小說放在一起研究。希望從中看到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

Recommended Citation

利翠瑤 (1996)。三個不同的啟悟歷程 : 論《飄》 (中譯本) 、《傾城之戀》、《停車暫借問》。輯於《考功集(畢業論文選粹)》。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5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