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Date of Award
2021
Article Type
現代文學、文學與電影
Degree Type
UG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Chinese
First Advisor
黃淑嫻老師
Abstract
露意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所著的美國小說《小婦人》(Little Women)於1869年正式面世,出版後廣受讀者喜愛,更被收入世界經典名著中。著作其後在1917年首度改編成同名默片電影,及後多次搬上大銀幕,其中較為人熟悉是1933年由喬治.丘克(George Cukor)執導的有聲電影。其後,首部彩色電影在16年後由梅爾文・勒羅伊(Mervyn LeRoy)執導。距離原著出版約一個世紀後,香港首部改編《小婦人》的粵語片在1957年由華僑電影企業公司出品,電影由吳回執導、程剛編劇,為公司一周年紀念作。
一九五O年代的香港影業蓬勃發展,取材多元,基於市場需求及當時的政治與文化環境,跨文化改編的電影恆河沙數,《小婦人》便屬一例。有論者認為改編電影的藍本不限於原著小說,更包括外國的改編電影。當作品經歷從某地改編到某地,作品的時代特色、文化背景、人文日常等必然與新地不盡相同,由此編導在接受和重新詮釋外國的文學作品時,便需要將作品「在地化(localization)」,以貼合當地人文特性。過去亦有不少關於改編作品的研究,例如電影研究者易以聞就曾探討《小婦人》由美國到香港電影的改編過程,分析原著與本地文化的融合和呈現。然而有關研究多探討香港電影如何改編原著,較少論述有關改動中在地化與當代語境的關係。
有見外國原著小說《小婦人》具代表性,而且由世界文學的文本到粵語改編電影,亦屬跨文化改編的典型例子。本文遂以前人研究為基礎,開展有關跨文化改編與在地化的討論,除探討文本與改編電影的異同,亦會結合五十年代香港環境,分析粵語改編電影在佈局、主題、人物和結局上的改編如何體現在地化,並推測當代語境與作品在地化的關係。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Recommended Citation
盧翠儀 (2021)。從英語到粵語 : 論《小婦人》的在地化及其原因。輯於嶺南大學中文系 (編),《考功集2020-2021 : 畢業論文選粹》。香港 : 嶺南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