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Date of Award

1996

Degree Type

UG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Chinese

Abstract

侶倫,原名李霖 (1911 - 1988) ,祖籍廣東惠陽橫闕,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作家,也是香港早期文學的拓荒者。侶倫於1919年開始, 先後入讀新民學校、強亞學校和英文書院,皆未畢業而輟學。1927 年,侶倫到廣州參加北伐。1928年8月,侶倫在有香港 "文壇第一燕" 之稱的《伴侶》首次發表《試》、《殿薇》、《0的日記》等短篇小說。1931 年,侶倫任香港體育協進會書記,並擔任《南華日報》文藝副刊編輯。1937年加入 "香港文化界座談會" 成為會員和於電影公司任編劇。侶倫曾經編過《島上》、《時代筆語》、《南風》、《激流》等作品,也創作長、中、短篇小說、散文達二十餘種。侶倫的日記因抗戰而被銷毀,電影劇本則因沒有收入集子中而散佚。侶倫晚年創作不多。在1978年被吸納為中國作家協會廣東省分會會員,並於1988年成為香港作家聯誼會會員。最後刊載的文章是在《香港文學》(第三十七期) 之《把戲》,逝世時享年七十七歲。

一般研究侶倫的評論家,大都以單篇作品分析為主,論述較為詳細的有東瑞與盧瑋鑿,兩者的評論方式各異。[1] 本文企圖以作家本身的經歷、文壇的歷史與社會情況對侶倫的影響,來研究他在不同時期在作品題材和風格上的演變過程。本文的研究範園主要針對侶倫寫作高峰期 (三十至五十年代) 作品之特色及思想轉變,並考察侶倫在香港文學及華文文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擬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討論伯倫早期作品的風格特色,選取他的代表作《黑麗拉》及同時期作品作為研究對象。第二部分主要討論侶倫中期的淪陷文學,以《無盡的愛》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並從香港淪陷時期眾本土拓荒作家改變寫作方向,來討論侶倫在香港文壇的獨特與局限性。本文亦會聯繫張吻冰 (望雲) 的《黑俠》等通俗文學作品,來討論侶倫的淪陷文學在大陸的抗戰文學中扮演的角色。第三 部分將研討侶倫在戰後和平時期的文學風格特色,以其作表作品《窮巷》為例。這一時期是政治敏感時代,很多難民紛紛來港,本文將探討侶倫的戰後文學與受美元文化影響的美元文學的異同,且涉及南下作家趙滋蕃的《半下流社會》等美元文學。

Recommended Citation

潘錦麟 (1996)。侶倫與香港文學。輯於《考功集(畢業論文選粹)》。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12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