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Date of Award
1996
Degree Type
UG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Chinese
Abstract
有清一代,文風大盛。不論詩詞歌賦,抑是經史樸學,無不興盛。及至康、乾二朝,大家漸出。其中尤以詩壇之中名家輩出,然而清代的詩人,往往受唐宋名家所迷,困於前代詩人的範曙中,劉大杰曾謂: "清代詩人,喜言宗派" 。[1] 清代詩派,大要言之,有尊唐及宗宋二派主流,而其中,尤以四家詩說影響至鉅。所謂四家詩說是指王士禎的神韻說、沈德潛的格調說、袁枚的性靈說及翁方綱的肌理說。在此四家詩說之下,康乾詩人,鮮有不受影響。而芸芸詩人中,黃景仁可說是少數能獨樹一幟的詩人。
今觀其詩作,既沒有神韻說的空洞,又沒有格調說的泥古不化,亦沒有肌種說的堆集煩瑣。可以說,他的詩歌,較近於袁枚的性重說,此或因黃袁二人為忘年之交,彼此有詩文來往,稱頌對方,故受到性靈說所黨陶的緣故。[2] 惟其詩雖近袁子才的性靈說, 但卻沒有半點袁詩通俗淺白的弊病。
若觀乎《兩當軒集》中諸詩,字字出自肺肺,莫不充溢其個人深厚的感情。正因如此,是以仲則在生前後之文,均對其詩有極高之評價,清代翁方綱云:
然而其詩尚沈鬱青壯,鏗鏘出金石,試摘其一二語,可通風雪而泣鬼神。[3]
清包世臣亦謂:
聲稱噪一時,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4]
清吳嵩梁於《石溪勛講話》中,亦有提及仲則的詩:
仲則詩無奇不有,無妙不臻,如仙人張樂,音外有音;名將用兵,法外有法。[5]
清汪防亦云:
吾鄉黃仲則先生,以詩鳴乾隆中葉。[6]
又,清代邱煒云:
乾隆才子黃仲刻,詩名遠播。[7]
近人伍合曰:
我們知道,作詩要下一番苦工夫,起碼非有幾十年的磨練,詩才會好,所以古人說, "晚節漸於詩律細",那一點也不錯,至於天賦的,那真是絕無僅有,往上數,李太白可以算一個,往下數,那只有黃景仁了。[8]
近人君山亦云:
黃仲則在世的日子雖然不長,死時僅得三十五歲,可是,在乾隆年間甚至乾隆以後,他卻是影響清代詩壇最大的一個詩人。[9]
自以上資料可見,黃仲則的詩作在其生前及死後,均得到肯定的評價。而在他芸芸詩作中,仲則的感遇詩最為世人所重。此蓋因其身世坎呵,生活艱苦,一生奔波,卻屢不得志,是故其詩作,情感特真,感慨特深。惟論者往往忽視仲則一生最感傷悲,精神所受痛苦最深切的時期,應當是他久滯京師時,是故仲則此時期的感遇詩,亦最能作為他同類詩作的代表。故此一時期的感遇詩,是極為值得研究的。
本文的研究範圍,當以仲則滯留京師至其歿於山西解州為止。考仲則一生,自乾隆四十年冬入京後,至乾隆四十八年病死止,凡三離京師,計有四十五年遊山東,客於學政程世淳幕中;次為四十六年遊西安,往訪峽西巡撫畢況;而最後一次為四十八年三月,因債主所迫,故抱病出都,至解州病歿。除最後一次以外,餘二次出京,為時皆甚短,故可說仲則寓京時間大約前後只有九年。因此本文研究之範團亦以此段時期為主。據《爾當軒集》中所編,仲則於此段時期約有詩作三百七十多首。本文所研究之對象為其感遇詩,故凡詩題中有感遇等字眼者,自是研究對象;另外尚有其他詩歌,其題雖不涉及感遇等字眼,惟若真內容有抒感言懷者,皆視之為感遇詩,一并研究。而於三百七十多首詩歌中,合乎於感遇題材之詩歌共有一百零九首,是以研究將集中於此一百零九首詩歌,惟若有其他可資佐證之詩歌,雖非於寓京期間所作,本文亦會加以引用。而文中黃仲則在京師時的感遇詩作,將一律簡稱為感遇詩,若遇有寓京以外的感遇詩,本文將加以注明。
本文共分八個部分。除前言後語與及文末注釋及參考書籍部分外,主要內容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i) "窮"; (ii) "貧" ; (iii) "病" ; (iv) "孤"。本文希望通過這四部分,對黃仲則寓京期間的感遇詩的感遇緣起作一研究,非去有所補足,只望可資作參考之用。
Recommended Citation
林瑞明 (1996)。黃仲則寓京期間感遇詩之研究。輯於《考功集(畢業論文選粹)》。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