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Abstract

詩歌創作中“理”的價值如何?應該是什麽樣的形態?本文主張,詩中不惟可以言理,而且詩中之理應該有著獨特的本質特徵和審美規律。王夫之提出的“神理”,似乎可以作爲詩中之“理”的理想形態。“神理”的内涵,當然不同於一般的邏輯概念,不同於理論形式,甚至與錢鍾書在《談藝録》中所描述的“理趣”也並非完全相同。“神理”主要不是指其在詩歌篇什中的實體性質,而是指詩人與物象“心目相取”的意向性活動。從主體角度而言,“妙悟”是詩人獲致“神理”的基本思維方式。“妙悟”源於佛學,指參證佛教終極真理的直覺思維。而終極真理的特徵即是不可分性。後來詩論家嚴羽以“妙悟”爲詩學思維的根本,同時認爲詩歌創作是不能通過“理路”即邏輯思維方式進行的。至王夫之、葉燮則正面揭示了“理”在詩歌中存在的合理性,在詩中不僅可以有“理”,而且有最爲重要的價值。“神理”是“妙悟”的内涵與對象,“妙悟”是“神理”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 Keywords

神理, 妙悟, 王夫之, 心目相取, 禪道

語言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版權聲明 Copyright Statement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共享創意條款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參考書目格式 Recommended Citation

張晶 (2017)。神理與妙悟。《嶺南學報》,復刊 第八輯,頁203-221。檢自 https://commons.ln.edu.hk/ljcs_new/vol8/iss1/12/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