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Date of Award

1998

Degree Type

UG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Chinese

First Advisor

司徒秀英博士

Abstract

李漁的劇作,因他的不良性格而遭後人非議,以致文學史家也不為他立傅,在一些較詳細的戲曲史上亦只渺渺數頁,直到近人吳梅才得到肯定。反之在日本和歐洲,李漁的文學地位,早就得到很高的評價。一八九七年,日本學者笹川種郎(Sasagawa Taneo)在《支那小說戲曲小史》(Shina Shosetsu gikyoku shoshi)一書裡,將李漁與曹雪芹(1719-1764)、金聖嘆(1610?-1661)及孔尚任(1648-1718)並稱,同年更完成李漁的生平研究1。可見笠翁的文學地位,確是與眾不同的。

近數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均重新評價李漁,如吳梅、朱東潤、黃麗貞、杜書瀛、孫楷第、許金榜及胡天成等;日人除上述的笹川種郎外,還有目加田誠(Mekada Makoto)、松田靜枝(Matsuda Shizue)等;美國就有韓南(Patrick Hanan);德國就有馬漢茂(Helmut Martin),可見研究之盛。

在眾多研究文獻裡,大多以他的生平、小說、戲曲及評論作總體分析,鮮見對某一傳奇或小說作深入探討。有見及此,本文就以《風箏誤》傳奇為例,探討它與其戲曲理論《間情偶寄》〈詞曲部〉及〈演習部〉的一致性。

本文共分以下幾個部份:分析前人對李漁的評價、分析《風箏誤》與劇論的一致性、探討《風箏誤》的喜劇元素、說明《風箏誤》的缺點及笠翁重視喜劇的原因。

Recommended Citation

黃杰華 (1998)。從李漁的戲劇理論看《風箏誤》。輯於《考功集(畢業論文選粹)》。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18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