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bstract

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下稱「中文運動」〕,是香港戰後第一場和平的社會運動。這場運動對香港本土社會的發展、對華人地位的提升、對中文教育的促進,以致對繼後香港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的勃興,都有舉足輕重的深遠影響。可是,在日前有限的關於香港社會運動的文献中,對這場「中文運動」的研究甚少。而且在僅有的關於香港學生運動歷史敘述中,「中文運動」往往被置放到邊緣的位置,僅僅被表述成邁向七十年代「火紅年代」左翼學生運動的過渡性事件。這種敘事往往以「保釣運動」作為當時學生運動的中心,突出「保釣」在推動香港新一代學生認識及認同中國的劃時代意義,卻也無形中遮蓋掉「中 文運動」的豐富內涵,以及它所展現出的複雜文化政治意義。例如,1983年由親中機構「廣角鏡出版社」出版的《香港學生運動回顧》,就只有不足一千字的篇幅交待和分析中文運動。結語更只寫道:「中文運動是一個改良主義運動,雖然含有一層民族色彩,但僅只談及文化而已,對民族的前途、國家的了解均沒有涉及,只是符合了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推崇感,但它也具有一些好影響,使同學們了解到殖民地政府對任何輕微讓步也是不甘心,只有通過團結鬥爭才可達到目標」。

Recommended Citation

羅永生 (2015)。冷戰中的解殖:香港「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評析 。《思想香港》,第六期。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