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FAC_UNITS > RES_UNITS > KFCRD > THINKINGHK
活動消息
2017年 《思想香港》講座
一) 香港的左翼軌跡--火紅年代到當下
日期:2017年4月1日
地點:油麻地塔冷通書室
時間:下午四時至下午六時
近年社會運動出現了路線之爭,圍繞左、右以及本土亦引發不少爭論。然而,在匆匆下定論之前,我們更應該追本溯源的問一問:今天的香港左翼是如何走過來的?它有沒有發展出了一套屬於左傾的思想空間與社會實踐?
我們關注的既是歷史也是當下。從火紅年代至今,香港左翼的思想具有何連續及斷裂之處?過去的實踐可以啟發當下嗎?當下的左翼該如何面對複雜變化的環境尋找自己的路?這次論壇,希望通個三個活躍年代不同的左翼社運人的對話,嘗試尋找一條在地的左翼軌跡。
講者:
區龍宇Au Loong Yu (工運研究者,美國學術雜誌Working USA 編委會成員)
葉蔭聰Ip Iam Chong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獨立媒體(香港)(InMediaHK)創辦人之一)
馬雲祺Ma Wan Ki (社民連成員Members of 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 )
講座重溫:
View on YouTube
二) 歷史的原罪?民主回歸論的萌芽、夭折及其不滿
日期:2017年4月22日
地點:油麻地塔冷通書室
時間:下午四時至下午六時
近年,伴隨著過去30年民主運動的檢討反思,80年代的「民主回歸論」經常成為各方爭議批評的對象。然而,除了急於宣告民主回歸已死,或簡單地將之投射為今天種種難題的罪魁禍首之外,我們甚少從思想史的眼光,反思民主回歸論這一作為回應香港前途問題的主張,到底誕生於怎樣的歷史時空,包含了甚麼早被遺忘的政治視野,以及,那些部分已經破產,又那些地方仍有可供當今的思想借鑒之處。今年是香港主權移交20週年,坊間亦有主張思索第二次香港前途問題的呼喚,此時此刻,我們更有必要深入反思民主回歸論。
講者:
羅永生(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黎則奮(政治評論人)
講座重溫:
View on YouTube
三) 基督教與公民社會
日期:2017年5月13日
地點:油麻地塔冷通書室
時間:下午四時至下午六時
基督新教和天主教於公民社會一直扮演重要角色。70年代的天主教大專聯會提出Option for the poor的方針,主張與受壓迫者及窮人站在一起;8、90年代亦有基督徒跟建制教會抗衡,主張促進民主進程和社會公義介入97前後的時局,連結民間社會;以致近年社會運動愈趨尖銳化,面對本土主義及衝突愈益激烈的政治氣候,教會應扮演何種角色、該怎樣回應,再次成為議論焦點。
以往基督教於建制外的社關實踐,如何形塑出香港公民社會的特殊面貌?留下了甚麼軌跡?這些孕育於不同年代的社關實踐,可以怎樣彼此借鏡、對話,甚至相亙啟發?面對時代變遷帶來的種種挑戰,過去基督教的民主實踐所留下的軌跡,可提供甚麼啟示?
講者:
馬國明(文化研究學人、前天主教大專聯會會長 )
黎恩灝(天主教徒、前民間人權陣線召集人)
孔維樂(自由工作者,帶油麻地導賞,曾任教會傳道人)
講座重溫:
View on YouTube
四) 自治運動:由馬文輝的眼光看今天
日期:2017年6月17日
地點:油麻地塔冷通書室
時間:下午四時至下午六時
當今天香港反對派大喊「自治」、「自決」甚至「獨立」時,我們卻經常遺忘了戰後五、六十年代的自治運動先驅,例如馬文輝先生。他們守持聯合國憲章內關於人權、民主和平等的精神價值,構思實行自治的制度藍圖,並在更艱難的時刻倡議及參政。今天我們對這段歷史重新相認,有甚麼意義?對今天的所謂重啟「第二次香港政治前途」有甚麼啟示?
貝加爾是近年重新發掘馬文輝思想及政治實踐的第一人,他會跟我們介紹及分享心得,特別是他自己回顧這段歷史的感覺。另一講者葉蔭聰則從今天的政治爭議出發,回應馬文輝的歷史。
講者:
貝加爾(華盛頓大學哲學及歷史系學士和海德堡大學跨文化系碩士,歷史研究者,偶而於撰文於報上,抗爭於街上)
葉蔭聰(文化研究學者)
講座重溫:
View on YouTube
2015年
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日期:2015年5月30日(六) 至 5月31日(日)地點:嶺南大學康樂樓三樓林秀樑會議中心 (AM308)
時間:早上十時十五分至下午六時
語言:普通話、日語及韓語
主辦單位:嶺南大學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亞際書院、創作與批評
2014年
華文/漢語的語文政治工作坊
日期:2014年9月20日(六)至9月21日(日)地點:嶺南大學林炳炎樓地下06室(LBYG06)
時間:早上十時半至下午五時正
*工作坊以國語為主要語言
《華文 /漢語的語文政治工作坊》
嶺南大學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
現代亞洲思想計劃MAT 2014
「華文/漢語」是當今世界最多人說的語言之一。它構成了與古典華夏文化和當代華人生活之間連接與傳承的橋樑,也是廣泛地區內不同的漢語人口之間溝通和建立連繫 的紐帶。然而,「華文/漢語」並非封閉自足,也不是可以還原到一個單一中心的「中文」世界,而是一個非常多樣和複雜的領地。在亞洲的周邊地帶,華文/漢語 和非華文/漢語之間的關係糾纏交涉,華文/漢語所涉的文化政治,錯綜複雜,既有中西對立,也有華夷張力,亦有中原與地方意識的詰抗。它既與殖民、冷戰等全 球結構因素相互影響,也與近一世紀以來民族解放、族群身份認同、地方主義等問題交相指涉。它更通過教學語言、語文教學、教育內容和教育體制等各個環節,成 為這些周邊地區的政治及文化政策,與實際的教學實踐上的尖銳課題 。相關的熱議課題包括殖民同化政策、國民教育、雙語政策、母語教育…….等等。這些亞洲周邊地區的華文/漢語政治,塑造了這些地區的文化和社會特色,及與 此相關的族群政治、文化政治的基本格局。而最近數十年來,由於全球化進程和中國地位的急速改變,也使這些地方的華文/漢語政治,產生了深刻的變化。這次工 作坊希望邀請來自各地的學者,共同就各地華文/漢語的文化政治問題進行跨地的交流討論,梳理歷史經驗,並檢視當下問題。
講者包括:
羅永生、許寶強、陳乃華、陳永杰、黄庭康、吳中杰、羅小茗、黄集初、魏月萍
2013年
公民社會往何處去?——”零三七一大遊行“十周年公開論壇 暨《思想香港》(Thinking Hong Kong)網上雜誌發佈會
時間:8月10日(周六)下午2:30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2樓會議室
“七一”大遊行十週年回顧工作坊
時間:6月1日(周六)上午10點地點:嶺南大學 林炳炎室 G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