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葬: 民國初年的政治角力與國家死亡儀式的建構

Document Type

Journal article

Source Publication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Publication Date

3-2014

Issue

83

First Page

47

Last Page

87

Keywords

國葬, 蔡鍔, 黃興, 北洋政府, 嶽麓山

Abstract

國家利用偉人的遺體,進行國葬儀式,是伴隨辛亥革命而出現的新式政治及死亡文化。早於 1912 年,革命黨人即開始為革命烈士公開舉行 追悼會,一方面以此宣告皇朝的滅亡,另一方面嘉許烈士為革命犧牲的 情操,並確立自身作為革命派的政治身分。烈士的靈柩,被展示於追悼會的場地,他們的遺體成為塑造革命記憶最強而有力的道具。圍繞烈士 及偉人遺體的現代國家死亡儀式文化,包括新式的祭祀儀式、墓園及紀念碑,亦陸續出現。本文追溯二十世紀中國「國葬禮」出現的政治背景及其儀式特徵,以說明新式國家死亡儀式的制訂與空間的營造,一方面標誌著與皇權時代決裂的意圖,另一方面也是政權挑戰者對北洋政府的 一場力量與理念的宣示。文章重點分析被授予國葬榮典的首兩名民國偉 人—蔡鍔和黃興—於 1917 年 4 月舉行的葬禮與陵墓,指出在民國初年不同的政治理念及政治團體互相衝突與角力的時期,國葬禮成為政權與反對者較量的角力場域。反袁世凱的勢力藉著爭取國葬蔡鍔及黃興,通過死亡儀式及紀念空間以延續反袁的政治力量,蔡鍔及黃興的陵墓,成為捍衛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蔡鍔及黃興的國葬禮,讓他們從「叛亂者」過渡成為國家偉人,而中華民國亦通過此死亡儀式,樹立新的偉人典範。

Print ISSN

10294740

Publisher Statement

Access to external full text or publisher's version may require subscription.

Full-text Version

Publisher’s Version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Recommended Citation

潘淑華 (2014)。國葬 : 民國初年的政治角力與國家死亡儀式的建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3,47-87。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