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Type

Journal article

Source Publication

人文中國學報

Publication Date

9-1-2014

Volume

20

First Page

253

Last Page

289

Publisher

香港浸會大學

Keywords

五鬼鬧鍾馗, 造神, 陽醜, 人格美, 不協調, 創造性背叛

Abstract

〈慶豐年五鬼鬧鍾馗〉是有記載最早的「五鬼鬧判」戲,然而「五鬼鬧鍾馗」式的故事,至少在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已在民間廣泛流傳。約寫於明隆慶二年(1568)至萬曆三十年(1602)《金瓶梅詞話》六十五回,李瓶兒死後,演出百戲便包括「五鬼鬧判」。 〈慶豐年五鬼鬧鍾馗〉一劇,與前鍾馗文本不同處在於鍾馗在劇中,需要對付眾多鬼魅,並具備完整的由人到鬼至成神、造神過程。鍾馗在劇中,並非具備神通或有神助,卻能成神,強調的是以其人格美。本文的重點,在探討鍾馗作為醜神的「陽醜」:外貌醜與人格美的不協調(incongruity)。鍾馗成為鬼王,必須降伏有如寓言人物(allegorical figure)的鬼魅。查劇中出現的大、小耗鬼和五鬼,乃首次出現於鍾馗故事中。本文追查所提及鬼類的由來,以見鍾馗降伏大小耗鬼和五鬼,與登上鬼王位置的重要性。此外,神堂的獲得乃鍾馗成神的重要關鍵。〈慶豐年五鬼鬧鍾馗〉對鍾馗前文本作出「創造性背叛」(creative treason),一反鍾馗為唐明皇「服務」:驅鬼的「傳統」,改為替殿頭官驅鬼,以強化士人懷才不遇及官員奸貪的主題。本文透過對鬼(大小耗鬼、五鬼)神(鍾馗和五道將軍)元素的探討,展示明代首次出現原整的成神過程的鍾馗文本,如何達至成熟的階段,並對後世鍾馗作品產生重要影響。

Print ISSN

15622754

Publisher Statement

Copyright © 2014 《人文中國學報》.

Full-text Version

Accepted Author Manuscript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Recommended Citation

劉燕萍 (2014)。陽醜‧鬼王與神堂: 論〈慶豐年五鬼鬧鍾馗〉的造神過程。《人文中國學報》,第二十期,頁253 - 289。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