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儒家倫理中之道德性與非道德德性

Document Type

Book chapter

Source Publication

求索之迹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 校友卷

Publication Date

1-1-2009

First Page

99

Last Page

110

Publisher

中文大學出版社

Abstract

蘇格拉底的重要倫理關懷,就是「我們應該過怎樣的生活」?這問題亦可表達為:「什麼是美好的人生?」這間題並非單純關於責任和義務的概念,因此亦不能僅藉著對責任等的理解來回答。將「好」這觀念局限於「道德上的應然」,只是現代道德哲學的取向。「美好」本可容許以自利的觀點來衡量,雖然如此,這並不表示倫理學要探索的,是某個個別的人在某特定處境下識別對他/她最好的生活或行動。相反地,正如伯納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所描述的:「它似乎探求美好人生的條件,亦即對人類之為人類來說,正確的生活。」[1]假若我們認同蘇格拉底的觀念,認為美好的人生應包括自利意義及道德意義的「好」,那麼,倫理學亦應越過道德的領域,不單注目於判斷或行為的對與錯之上。對於儒者來說,其所念茲在茲的也非局限於人的行為或判斷的對錯,而是對於美好人格及美滿生活的實現。這點可從儒家推崇的「德性」觀念反映出來。明顯地,儒家的德性包括道德的與非道德的兩類,前者可理解為有助於道德成就的行為傾向及性格,後者可理解為有助於成為卓越的個體的行為傾向及性格。雖然一般對於儒家在非道德領域方面的肯定並無異議,但非道德德性與道德德性的關係並未有充分的研究。例如:非道德德性是否可藉道德德性來界定?又,前者是否被後者淩駕?這些問題一日未獲解決,則非道德領域存在的樣態便不會清晰。本文試圖從孔孟的思想中探討早期儒家在這問題上的立論。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SBN of the source publication: 9789629964269 同文亦刊於《人文論叢(2006年卷)》內。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Recommended Citation

黃慧英 (2009)。儒家倫理中之道德性與非道德德性。輯於劉國英、 張燦輝 (編),求索之迹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 (頁 99-110)。香港 : 中文大學出版社。

This document is currently not available here.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