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闡釋學的個例研究 : 闡釋 「興、觀、群、怨」 的三種模式
Document Type
Journal article
Source Publication
九州學林
Publication Date
1-1-2004
Volume
2
Issue
3
First Page
26
Last Page
41
Publisher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 復旦大學出版社
Abstract
孔子就《詩經》所作的「興、觀、群、怨」四字評語,其含義如何,是兩千年來歷代解經家、哲學家、和文論家一向所關注的對象;而對此四字的解釋活動,恰可以用作闡釋學研究的一個典型例子。首先,這種解釋活動本身即是一闡釋過程。新觀點雖然不斷產生,但並未形成一言堂而壓制更新的見解;所以在歷來對此四字論的解釋中,我們至少能發現三種迥然不同的解釋方式:即宋之前與清代經學家的語義模式,宋明兩代新儒家的思辨模式,及王夫之(1619-1692)的循環模式。 其次,若仔細推敲第三種模式中王夫之 對四字論的解釋,我們即能領略到中國 傳統文論中最清晰的闡釋學觀念表述。它不同於其時占主導地位的遞進式解釋觀念,即讀者由外而內依次遞進地逐步挖掘作者的意圖、情感或精神,而是視解釋活動為一循環過程,其中讀者起著創作者的作用,並且持續地消除主導與從屬、整體與個體這一類二元對立的差別。
Print ISSN
17299756
Publisher Statement
Access to external full text or publisher's version may require subscription.
Full-text Version
Publisher’s Version
Language
Chinese (Traditional)
Recommended Citation
蔡宗齊 (著)、金濤 (譯) (2004)。中國古代闡釋學的個例研究;闡釋 「興、觀、群、怨」 的三種模式。《九州學林》,2(3),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