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by Centre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Lingnan University
 
余光中

余光中

Files

Link to Full Text

Download Full Text

Download 著作目錄 (501 KB)

Download 翻譯目錄 (167 KB)

Download 著作評論 (3.6 MB)

Event Title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Biography (作家小傳)

一九二八年生於南京,原籍福建永春。 童年在南京度過,抗戰期間流亡於江蘇、安徽一帶淪陷區。一九三八年隨母親逃往上海,居半年,乘船經香港抵安南,復經昆明、貴陽,抵達重慶,與父親重聚。 一九四七年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同年進入金陵大學外文系。一九四九年一月轉入廈門大學外文系二年級,開始在《星光》和《江聲》二報發表新詩及短評。七月,隨家人遷香港。 一九五○年五月到台灣,隨即在《新生副刊》、《中央副刊》、《野風》等發表詩作。九月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三年級。 一九五二年大學畢業,以第一名考進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同年,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出版。一九五三年入國防部總聯絡官室服役,任少尉編譯官。 一九五四年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共創藍星詩社。 一九五六年退役後分別在東吳大學和師範大學兼課。 一九五八年十月赴美進修。一九五九年取得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後返台灣,任師範大學英語系講師,參加了現代詩論戰。 一九六一年在《現代文學》發表長詩《天狼星》,引起與洛夫的論戰。同年,發表《再見,虛無!》,作品風格逐漸回歸中國古典傳統。 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先後在台灣多間大學任教,曾任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及政治大學西語系系主任。期間兩度赴美講學,為期四年。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五年夏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一九七五年兼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在港期間曾任青年文學獎。市政局中文文學創作獎等多國徵文比賽及 校際朗誦節的評判,也曾擔任青年作者協會顧問。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間,所譯王爾德喜劇《不可兒戲》由香港話劇團演出二十七場。 一九八五年九月返回台灣高雄。現任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講座教授。 所主編的書刊主要有《藍星週刊》、《藍星詩頁》、《現代文學》及《文星》的詩部分、《中外畫刊。文藝版》、藍星叢書五種及近代文學譯叢十種、《現代文學》 雙月刊、《中外文學》"詩專號"、《文學的沙田》、《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灣,一九七○至一九八九》、《秋之頌 : 梁實秋先生紀念文集》等。 余氏曾獲得多項文學獎,包括一九八四年第七屆吳三文學獎散文獎、一九八五年《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及一九九○年國家文學獎之新詩獎。此外,《傳說》及 《小木屐》亦曾獲台北新聞局金鼎獎歌詞獎。

Summary (短片摘要)

余光中大學二年級時開始寫詩,他認為自己寫詩的發展很慢,早年的詩多實驗性,是對西化的 摸索,到了三十四歲寫《蓮的聯想》才是他的轉變,開始認同中國的古典傳統。到詩集《白玉苦瓜》,初步成熟,找到自己真正的風格和聲音。「苦瓜」象徵現實, 是苦的,「白玉」則象徵美。「白玉苦瓜」也象徵詩的創作,創作的題材、感受來自生命、生活的「苦」,詩人的本領是把「苦瓜」變成「白玉」。余光中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十一年。其間他寫了三本詩集,《與永恒拔河》仍是寫一些形而上的題材和感受;《隔水觀音》表現他對香港與大陸、台灣與大陸的心情;《紫荊賦》 則主要寫對香港的感情。從這三本詩集也可見余光中的一些轉變。回台後,出版了《夢與地理》,「地理」同樣代表「現實」,表現時空與現實的關係,也寫一些與台灣現實社會有關的詩。余光中雖出版了不少詩集,但他認為還沒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他認為詩的可能性太大,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探索。對詩的體裁、格律,余光中也有看法,他早期的詩比較格律化,後來則受中國古風與西方詩的影響較大。 相對於詩,余光中寫散文較晚,三十多歲開始寫。早期的散文多是文字、風格的實驗,追求雄壯陽剛的風格。後來則放緩節奏、文字密度、句法變化,追求幽默、寫 實、雋永,像《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我的四個假想敵》、《牛蛙記》、《催魂鈴》。另外還有小品文《評一張地圖》等,又寫了不少的遊記。余光中出身外文 系,他翻譯了十三本書,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土耳其現代詩選》、王爾德的四部喜劇,並把他自己的詩集《守夜人》翻成英文。余光中認為散文是作家的身份證,「散文是藝術的根,詩則是藝術的花」。在評論研究方面,他與其他學者的不同是,他有創作的經驗,知道創作的甘苦、陷阱,在論詩時有他的體驗和權威。他的評論多是針對詩、散文為主,他又替不少作家作品寫的「序」也有評論的價值。

Running Time (片長)

44 min 22 sec

Language (語言)

Putonghua

Streaming Media

Date (日期)

4-1-1995

Disciplines

Oral History

Recommended Citation

余光中、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1995,4月1日)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 余光中 [視頻]。 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oh_cca/20

余光中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