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銘" by Centre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Lingnan University
 
劉紹銘

劉紹銘

Files

Link to Full Text

Download Full Text

Download 著作目錄 (401 KB)

Download 翻譯目錄 (145 KB)

Download 著作評論 (456 KB)

Event Title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Biography (作家小傳)

本人原籍廣東惠陽,一九三四年七月九日生於香港,幼失怙恃,自在香港聖類斯小學畢業後,即告失學。初在該校印刷所當學徒,後到荷里活道民生書局當賣貨員。 但向學之心不輟,空餘時間,自修中英文。一九五五年就讀北角達智英文專科學校。一九五六年參加中五會考及格,旋報名投考台灣大專,幸被台灣大學外文系取錄。 一九六○年台大畢業,回港在友聯研究所任職。一九六一年得朋友資助赴美,就讀西雅圖(Seattle)華盛頓大學英語系。半年後獲印第安娜 (Indiana)大學獎學金,專修比較文學,一九六六年得博士學位。同年得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學聘書。在美任教兩年後,即回港任教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英文系。一九七一年得新加坡大學之聘,後因"水土不服"辭職轉往夏威夷大學。一九七三年重返威斯康辛,現任嶺南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本人另有筆名二殘,寫作生涯自十六歲開始,文稿先發表於《新生晚報》及《香港時報》。到台大後,寫作不倦,經常向《聯合報》和《中央日報》投稿,以稿費自給自足。 自在美國任教職後,除雜文外,更從事翻譯工作,六十年代開始,先後翻譯過以撒‧辛格、叟爾‧貝羅、奧維爾等名家作品。 由於性格喜歡獨來獨往,除在大學時期參加過"現代文學"社團活動外,此生再沒有參加過任何文學團體。將來亦如是。

Summary (短片摘要)

劉紹銘教授的求學和寫作的過程充滿艱辛。小學畢業他就當印刷學徒,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看報,並開始寫作投稿。一九五六年他到台灣大學讀書,他靠寫稿維生,他替《工商日報》、《中央日報》、《聯合報》等報紙寫小說。一九五九年他與同學辦《現代文學》雜誌,也寫作投稿,他的創作就由通俗文學轉向純文學。畢業後他回港在友聯出版社當翻譯,後來赴美留學。劉紹銘有不少譯作,最初翻譯的視乎讀書和教書的需要,將沒有翻譯的著作翻成英文或中文。他形容翻譯是「借來的生命」,翻譯與創作並不衝突。他說他寫作需要吸收新的知識,而翻譯正好相輔相承。劉教授有感於香港作家的孤獨和困難處境,因為社會太商業化,作家很難得到讀者的支持。另外,香港的廣東方言的語言環境也有礙學生去運用和磨練語言。因此,學生要掌握好語言,要寫好文章更需要自發的學習國語。劉紹銘的作品有《吃馬鈴薯的日子》、《二殘遊記》、《九七香港浪遊記》、《偷窺天國》、《傳香火》、《小說與戲劇》、《情到濃時》、《文字豈是東西》等多本作品,翻譯則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一九八四》等。

Running Time (片長)

13 min 44 sec

Language (語言)

Cantonese

Streaming Media

Date (日期)

10-29-1994

Disciplines

Oral History

Recommended Citation

劉紹銘、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1994,10月29日) 。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 : 劉紹銘 [視頻]。 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oh_cca/12

劉紹銘

Plum Print visual indicator of research metrics
PlumX Metrics
  • Usage
    • Abstract Views: 3609
    • Downloads: 86
  • Mentions
    • References: 1
see details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