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Date of Award

2015

Article Type

現代文學

Degree Type

UG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Chinese

First Advisor

魏豔老師

Abstract

蔣曉雲與吳念真、朱天心、張大春等人同期出道,二十多歲時曾經在台灣文壇中嶄露頭角。當年朱西甯讀過她的作品後,因她文字中的那份只屬於中文的美感,以及張愛玲散文裡的幽默與詼諧,令朱氏肯定她為「張愛玲、潘人木之後,『無人可及』的言情小說家」,夏志清亦稱她為「另一張愛玲」。

儘管蔣曉雲事後已否定自己的作品有模仿或繼承張愛玲,這種說法卻足以看到文學界對她的肯定。可惜的是,1980年,正當蔣曉雲聲名鵲起之際,她卻毅然放棄自己在文壇上的名氣和地位,到美國留學,及後在當地工作、結婚、生子。

2011年,暌違文壇三十年的蔣曉雲帶著作品《桃花井》 回歸,除了是因為反對自己寫作的父母的逝去及作為她最忠實讀者的侄女的鼎力支持外,更有其歷史及個人原因。蔣曉雲的歸來,不再像過去的作品《隨緣》、《姻緣路》般冷眼旁觀現代適婚男女的錙銖必較,亦無意再度破譯才子佳人傳奇,而是把目光放置於糾纏近半世紀的兩岸關係,嘗試在二十一世紀重新觀照上世紀那些歷史洪流中的「老靈魂」的生平和處境,並從「外省」小人物的身世開始推演一齣兩岸共同架設的荒謬殘酷的家庭劇場。

以下,本論文將會以《桃花井》為中心,分析當代台灣返鄉文學中,外省人所面對的難題與原因,和外省第二代在歷史問題下如何自處,以及在原鄉失落的情況下,這些外省族群對於烏托邦的想像與失落。

Recommended Citation

劉嘉露 (2015)。兩岸的桃花源記 : 論蔣曉雲《桃花井》中的想像與失落。輯於嶺南大學中文系 (編),《考功集2014-2015 : 畢業論文選粹》 (頁325-346)。香港 : 嶺南大學中文系。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