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期 (2019) : 不可缺少的城市想像大辯論
前言
香港剛進行了「土地大辯論」,辯論的一項焦點是政府應否收回位於粉嶺的高爾夫球場,改作興建公屋。查粉嶺高爾夫球場的面積比整個荃灣還要大,政府收回興建公屋,對解決香港勞苦大眾的居住問題實在大有裨益。反對政府收回高球場人士的一個重要理由是香港為國際大都會,豈能沒有一個像樣的高爾夫球場?很明顯「土地大辯論」其實牽涉到香港的城市想像。如果作為國際大都會,一個像樣的高爾夫球場是不可或缺;那麼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勞苦大眾要被逼住在「籠屋」、「劏房」等根本不配人的尊嚴的屋住環境,成可體統?猶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出現「籠屋」時,不少國際媒體爭相報導,並認為「籠屋」有損人的尊嚴。在時間上麥理浩的「十年建屋計劃」恰好出現在國際媒體對「籠屋」的批評之後。面對國際媒體的批評,當年的殖民政府似乎有知恥近乎勇的表現。九七之後,好大喜功,但不自量力的董建華無視亞洲金融風暴匆匆推出「八萬五」建屋計劃。香港的樓價大跌,不少中產人士變成負資產。繼任的曾蔭權矯枉過正,除了停建資助房屋,就連已建成的亦停止出售。與此同時,政府把九七前成立的「土發局」升格為「市建局」並雷厲風行地進行市區重建。後者無非是把灣仔、上環、深水埗等地區士紳化。重建後,原本為香港勞苦大眾提供棲身之所的唐樓,搖身一變成為豪宅。香港繼而出現不配人性尊嚴的「籠屋」後,又出現了明刀明槍,擺明劏客的「劏房」。由於「劏房」包含「劏死牛」的意思,只有在香港長大,通曉香港廣東話的人才能體會當中的意思;國際媒體只能把「劏房」翻譯成平平無奇的Sub-Divided Flats,跟「籠屋」譯作Cage House所引起的關注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的城市想像在可見的將來都是揮之不去,但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可以接受「籠屋」和「劏房」嗎?今期的三篇專題文章分別探討城市的不同維度,可以擴濶人們的城市想像。
專題文章 Features
香港城市特質與創意發展之關係探討
Ho Yi CHENG (鄭浩宜)
文藝空間與仕紳化 : 以上環及深水埗的文藝空間為例反思文化與空間
Ho Yi LIU (廖可兒)
文化評論 Criticisms
Deschooling Society的「初學者」 : 從Beginneros看實踐廢校可能性
Pui Yiu LO (盧珮瑤)
後現代的藝術商品化方式 : 以黃子華被「神化」為例
Yan Ting KUM (甘欣庭)
展望劇場x敘事治療 : 預防香港學童輕生問題之介入方法初探
Miu Yin CHOW (鄒妙妍)
Extension of group presentation titled “怎樣讓自己講英文而不感焦慮?”
Man Chong, Frances CHENG
基層市民如何對抗資本主義帶來的食物危機
Ho Ying CHEUNG (張可盈)
審判西洋菜 : 一九四七年九月的一個早上
Shuk Han, Mary WONG (黃淑嫻) and Chi Him YUEN (阮智謙)
媚俗.刻奇.偽崇高
Wing Sang LAW (羅永生)
反思新自由主義 迎戰下一波危機
Po Keung HUI (許寶強)
由高爾夫球場到 大學廢墟
Iam Chong IP (葉蔭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