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期 (2016) : 十字口路的香港?
前言
猴年大年初一午夜,因警察在旺角捉拿街頭擺賣的小販而引發一場自六七暴動以來最激烈的警民衝突。衝突過後,梁振英急不及待把事件定性為暴動,並譴責參與衝突的年青人為暴徒。然而接近一百名學者迅速發表連署聲名,要求政府成立由現任或退休法官領導的專責小組,調查衝突的因由和社會背境,防止同類事件再發生。學者們的要求合情合理,但卻被梁振英領導的政府一口拒絕。適逢新界東即將舉行立法會議席補選,其中一名候選人為本土派組織,「本土民主前線」的發言人。此君因年初一的衝突在網絡媒體上聲名大噪,不少網絡媒體的留言認為投他一票,香港才有望打破現時政局一潭死水的局面。「本土民主前線」是雨傘運動後期出現的組織,主張「以武抗暴」,這種主張呼應著近年在香港冒起的右翼本土主義的「勇武抗爭」。今期的專題文章中,吳紹奇的〈論「勇武抗爭」〉詳盡分析「勇武抗爭」的理念和理據。誠如文章中指出,出現「勇武抗爭」無非因為近年的特區政府「對民意訴求不屑一顧,對『和平非暴力』的抗爭手段嗤之以鼻,甚至運用警察以暴力驅散和平抗爭者」。換言之,出現「勇武抗爭」無非是「官逼民反」這種基本上屬「反應式」的行動而已。另一方面,文章亦同時指出「參與抗爭者運用天賦人權的武力作為抗爭手段,參與人數要求相對少,難度亦相對簡單。」參與「勇武抗爭」須要付出的代價巨大,參與者僅限數百。「勇武抗爭」不可能是大型群眾運動的主導模式,只能是零碎的或有如無甚組織,亦毫無效果的野猫式罷工(wild-cat strikes);年初一凌晨的衝突便是一例。「勇武抗爭」是否能解決香港面對的問題?
要解答上述問題,首先要清楚了解香港現時面對的問題,本期另外兩篇專題文章嘗試宏觀地分折今日香港的境況。
專題文章 Features
同舟之情何以堪 : 從「獅子山下精神」論媒介的社群建構
Lok Man MAK (麥樂文)
政改困局 : 共識統治之延續與身份之錯誤解讀
Sai Wah LEE (李世華)
文化評論 Criticisms
香港「流行音樂」與「獨立音樂」的界線與互動
Fan Keung HUNG (孔繁強)
由《網絡挑機》淺述葛蘭西和阿圖塞的意識形態理論
Ka Wai NGAI (魏嘉慰)
Have you get shocked today?! How content farms generate affective publics in cyberspace…
Wan Qing TUNG
社交媒體的社群建構 : 由Facebook「彩虹頭像」運動談起
Man Yee, Peggy SIU (邵敏儀)
香港 / 中國 : 從赫爾 (Stuart Hall) 看香港人的文化身份認同 : 以肖友懷事件作為例子
Siu Yeung CHING (程少陽)
「再見暴動」與「轉型正義」
Wing Sang LAW (羅永生)
與創作無關的版權法
Po Keung HUI (許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