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期 (2013) : 教育疑難何其多
前言

圖片取自http://www.fjdh.com/
去年的反國教運動是後九七年代難能可貴的社會運動之一,誠如今期專文章之一的〈從補習天王至三三四新學制〉一文中指出,基於政治考慮,九七主權回歸中國大陸之後,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全面推行母語教學。後來卻由於商界抱怨大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合要求,因而推行三三四新學制。或許為了掩飾新學制無非為了滿足商界,新學制以通識科作為新學制的亮點。但近日有任職大學講師的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提出改革通識科,像中國歷史科一樣,改為選修科。尊貴議員的倡議被批評為教育界添煩添亂。由強制推行母語教育開始,香港的教育界便面對沒完沒了的教改,令教育工作者疲於奔命。三三四新學制把通識科訂為必修科,任教的教育工作者為了勝任教導通識科紛紛進修,裝備自己。尊貴的議員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似乎無甚印象,對於近乎無知的見解原是不值一提,但正如〈從補習天王至三三四新學制〉一文中指出,後九七年代,香港的教育界同時面對政治和商界的壓力,政府急於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便顯然是另一基於政治考慮的舉措。
香港的教育疑難何其多,由補習天王或天后的出現,到〈戀物──薩克司風〉一文指出的畸形現象──香港中、小學生參加英國皇家音樂委員會的樂器考試,人數之多足以令人誤以為香港堪當東方維也納。香港的中、小學生自少學習彈奏樂器,往往不是為了培育小孩的音樂修養,而是為了方便日後到心儀的名校扣門。這一切都令人懷疑香港的教育究竟教甚麼?不要忘記〈校服規訓〉一文探討的問題,學校「是權力的規訓機構。透過不同的方式規訓(discipline)個人行為(conduct),使每個不同的個體(individual)變成馴化身體(docile body)馴服於權力下。」一般而言,學校的規訓方式建基於一套微型政治,香港的中、小學生必須穿著整齊校服上學便是一種微型政治的規訓。香港學生自小便被家長要求學習彈奏樂器的現象,也可以視作另一種微型政治。至於強制實施母語教學和強制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等措施,當然不是微型政治。香港的教育固然何其多,但恰好因為問題多多,因而更須要耐心地逐一認清每個問題!
專題文章 Features
校服 : 規訓、性別建構、教育政策
Ka Yin, Tracy LEE (李嘉言)
從補習天王到三三四新學制 : 探討教育產業化的轉型現象
Wenxin HUANG (黃汶欣)
文化評論 Criticisms
新世代團購消費的意識流
Hailong WU (伍海龍)
論慈善行為 : 從中介理論角度分析
Xinting LU (陸欣庭)
Lumenvisum 18 x 24 community photograph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photo education in Hong Kong
Siu Fung, Vincent MAK
Right to privacy and surveillance in a technology-mediated society
Hoi Yu Polly POON
「佔中」裏的香港基進運動傳統
Iam Chong IP (葉蔭聰)
本土與農業 : 為什麼要反對新界東北發展模式
Po Keung HUI (許寶強)
關鍵詞彙 Key Concepts
香港的「本土性」和「本土論述」
Kwok Ming MA (馬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