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講座

Authors

羅 家輝

Files

Download

Download Full Text (17 KB)

Description

1947年,英國殖民地部漁業顧問希克林(Frederick Hickling)來港考察,發現香港的漁業技術,比他到訪過的英國屬土都要先進,他認為1940年代香港的漁業發展水平,大致等同1890年代的英國本土—即英國漁業開始機動化的時代。1995年,美國生態學者沙芬拿(Carl Safina)在西太平洋島國帕勞(Palau)調查,準備撰寫專書《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Song for the Blue Ocean),在跟土著青年的對談中,得悉早前香港漁船的活珊瑚魚作業,對當地社會和生態帶來深遠影響……戰後半個世紀香港漁業經歷了甚麼變化是成功還是失敗?進步還是落後?本土還是國際?仍有不少問題值得深思。

常言道: 「香港由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誠然,今天香港已不是「小漁村」。2010年施政報告宣佈香港水域禁止拖網後,香港仔、筲箕灣、青山灣陸續湧現鐵殼雙拖漁船,每對拖網漁船投資額約 3,000萬元。主流說法是今天漁業已是「夕陽行業」? 但有人認為今天香港漁業才「開始發展」?問題也許暫無定論,但上船親身了解後,必另有一番體會。

Publication Date

5-9-2018

Disciplines

Asian History

Recommended Citation

羅家輝 (2018,5月)。18_大都會漁港 — 反思香港漁業發展。發表於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專題講座,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香港。

18_大都會漁港 — 反思香港漁業發展

Included in

Asian History Commons

Share

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