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Date of Award

2005

Article Type

其他

Degree Type

UG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Chinese

First Advisor

劉燕萍老師

Abstract

中國傳統戲劇劇種甚多,能夠流行於香港一地的亦不少。不過,居住於香港的廣府人多,又以操粵方言為主,因此粵劇便能在芸芸劇種中突圍而出。三十年代是香港粵劇的初盛期,名伶名班很多,不單有「薛馬爭雄」,更有「五大流派」。1 與此同時,在劇本創作上也有新的發展。為了吸引更多戲迷,戲班不再單單演出江湖十八本,新劇作亦應運而生。2 五十年代是香港粵劇的鼎盛期,名戲班、 名伶、名編劇同期出現,佳作亦多。不少粵劇名作拍成電影,佔同期影片總產量的百份之三十四。3 唐滌生(1917-1959)一生創作劇作達四百部,是五十年代著名的編劇家。4

關於粵劇戲曲的討論,梁沛錦(1936- )對於香港粵劇的發展有宏觀的分析。他介紹了由開埠到近年,粵劇藝術與香港的關係;5 陳守仁(1957- )對於粵劇戲曲的音樂亦有細緻析述,肯定了粵劇戲曲在音樂上的成就;6 香港電影資料館近年亦整理了戲曲電影的資料,7 為紀念任劍輝逝世十五週年,展覽及紀念文集亦相繼出現。8 關於唐滌生的專題探討,則有楊智深(1963- )的《唐滌生的文字世界‧仙 鳳鳴卷》;9 葉紹德、區文鳳亦曾探討唐滌生的劇作,並在粵劇範疇上肯定他的貢獻。10 以上所提及的都是對粵劇或唐滌生劇作作宏觀及整體性的析述,若以集中在其中一部劇作的討論而言,則以論述《紫釵記》為主。11 唐滌生出色的作品甚多,本文現以他其中一部名劇《蝶影紅梨記》作為研究對象。

葉紹德認為:「唐氏劇本到了《蝶影紅梨記》,可算已攀上了高峰。這是個好劇本,從明傳奇《紅梨記》改編而來,原劇只存下幾折戲,故事很簡單;唐氏卻把劇本寫得奇情、浪漫、且富時代感。從戲匭來說,該是一個突破。」12 自1956 年起,唐滌生為仙鳳鳴劇團創作了不少佳作,其中大多是改編自古典小說、戲劇的。《牡丹亭驚夢》是第一部實驗作,可惜推出時未能得到觀眾的認同。雖然如 此,唐滌生及仙鳳鳴劇團並沒有因此放棄改編名劇的方向,13 他們於第三屆緊接推出《蝶影紅梨記》,結果好評如潮,這標誌著創作人改變觀眾的品味。

唐滌生改編中國古典名著,再創作為新的作品,而改編就是指這個再創作的過程。唐滌生此舉不單將古典文學作品介紹給香港粵劇觀眾,更是透過改編,吸收、刪削、改動,使之成為另一部的文學經典。14 唐劇取材自古典戲曲,在吸收古典文學的養份之餘,也加入了新的想像。唐滌生對於古典文學的改動,如人物角色的再創造,更是豐富了古典文學名著。而文字、電影、舞台,是一部作品的不同表現模式、呈現方法。這是一部作品如何透過不同的方法展現,而不同的媒體有著不同的特性,所表現出來的效果亦有所不同。15 但不能否認的是,在呈現模式的轉變過程中,牽涉了不同的人物參與(包括編導、演員等) ,這亦可理解為另一層面上的改編。

本文將以蝶影和紅梨的意象運用,分別從改編進程及文本的內在處理兩個角度作出探析,希望能達到以文學角度探討粵劇改編。在電影中呈現的意象有其獨特性,故本文選取電影版本作為研究文本,而文中所引的曲詞、句白亦是從電影中節取。16《蝶影紅梨記》唯一的電影版本是由李鐵執導;任劍輝、白雪仙主演的。17 在資料運用上,本文透過整理八十年代「唐滌生的藝術」及「唐滌生藝術 迴響」的訪問錄音,18 了解五十、六十年代粵劇及粵劇電影的創作及發展,亦從而摸索唐滌生的創作風格。此外,講座19 及訪問葉紹德先生也為本文提供了不少關於唐滌生的資料。《姹紫嫣紅開遍——良辰美景仙鳳鳴》一書所收的第二至第九屆仙鳳鳴演出特刊,亦是用以查考當時演出背景的重要資料。

Recommended Citation

陳素怡 (2005)。意象的改造與呈現 : 論唐滌生改編名劇《蝶影紅梨記》之電影改編。輯於《考功集(畢業論文選粹)》。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64

Share

COinS